第三十二章 烹饪大师桃李芬芳 王义均不仅以著书立说的方式,倾心传播鲁菜烹艺和鲁菜文化,而且,他早已在用一片赤心,以言传身教的方式,在收徒授艺,培养年轻的厨师。王义均“无私奉献授高徒”的事迹,不仅在国内烹饪界影响很大,而且引起国外业内人士关注,中外许多报刊都曾做为佳话,广为传颂。 如日本的《主妇之友》杂志报道:“中国一代名厨王义均,不图个人名利,将自己潜心研究了近五十年的烹饪技艺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一代厨师……” 美国的《纽约时报》报道:“中国鲁菜大师王义均,以传艺授徒为己任,他言传身教,授徒有方,颇得业内人士敬重……” 新加坡的《新明日报》,以《王义均桃李满门——传授厨艺不遗余力》为题,详细介绍了王义均一片赤心传艺授徒的事迹。 这些报纸杂志,都从不同方面,介绍了王义均“无私奉献授高徒”的事迹。其主要内容综述如下: 一是王义均素怀授徒报国之志,毫无保守思想。王义均和所有学有所成的烹饪大师,都有个共同的特点,这就是他们都无限热爱烹饪事业。所不尽相同的,是有些在旧社会就学有所成的大师,多少都有点“艺不轻传”的思想,而王义均却一点也没有。他常说:“旧社会,我什么也不是,只是个受压迫受剥削的小力巴。是新中国成立之后,我才成了国家的主人,才有了学习的权力和机会,并于196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举例说吧:在旧社会,像我这样的人能出国表演和参观学习?门儿都没有!我的一点一滴的成就,都是新中国,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。因此,把我所学的东西教给年轻人,这是我报效国家和人民的、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。”王义均是心口如一的,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 二是王义均时时不忘领袖和师傅的嘱托。王义均说:“当年周恩来总理的教诲,师傅王世珍的教导,使我终生难忘。那是1963年9月,在招待法国议长富尔时,周总理来到厨房,握着我的老师王世珍和我的手,语重心长地说:‘山东菜要保持风味,别失传了。老师傅要带好徒弟,培养人才。’周总理还同我们交谈了烹饪方面的一些事,他的学识非常渊博。事后,王世珍师傅对我说:‘人家总理日理万机,还顾得上向我们说这些话,说明山东菜非常重要,必须后继有人。我们可不能辜负总理的一片心呀!’王世珍师傅说到做到,把他毕生的烹饪技艺,毫不保留地教给了我,我怎么能不倾囊相授教徒弟呢!” 三是王义均身在厨房,心怀国家民族。王义均常常这样说:“我所学会的一菜一汤,都是老师傅们继承祖先的衣钵,与他们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。换句话说,他们的知识,他们的技艺,都是国家民族的财富。他们把这些宝贵财富传授给了我,我只有认认真真传下去的义务,没有一招一式据为己有的权力。”王义均是个表里如一的人,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 王义均报国之心的突出表现之一,就是在担任教师授课时,工作非常认真。1985年,王义均受聘兼任了北京市服务学校的教师;1989年,他又受聘担任了北京“高级业务技术培训班”的讲师;与此同时,他还被许多教学单位聘请为客座教授。王义均不论是去哪里讲课,都是一丝不苟,认认真真备课,常常是一熬一个通宵。由于他准备充分,讲解细致,学员们特别爱听。学员们普遍反映说:“王师傅的课讲的就是好。越是关键的地方,他讲的越仔细;他还一招一式地为我们演示,把绝活儿传授给我们,我们受益太多啦。” 王义均报国的突出表现之二,就是毫无保留地带徒传艺。王义均自从1962年担任丰泽园的厨师长以后,就以授徒传艺为己任了。他几十年如一日,精心、细心、耐心培养年轻一代厨师。 王义均的高徒史连勇,曾情真意切地说:“我的恩师与众不同,他一点保守思想都没有,他要求我们还特别的严。一菜一汤,他都从选料、配料、刀工、火候,一点一滴地教给我们。” 王义均的另一高徒尹振江,十分敬佩地说:“我的恩师授艺特别认真。他怕我们的手艺学不到家,就反反复复地给我们做示范;我们在操作上有一点不合适,他就手把手地教,从不厌烦,直到教会为止。” 王义均的另一高徒屈浩,也十分钦佩地说:“师傅好钻研,喜欢和大家一起享受劳动成果,他只要有了一点心得,就马上告诉我们,一点儿私心也没有。” 现在的王义均,可以说是名徒满门,桃李芬芳。半个多世纪来,或拜在他的门下、或从师于他学艺的弟子,被评为高级烹调技师以上职称的人,就达数百名。至于在他指导帮助下,颇有建树的厨师,可就难以胜数了。 我们仅就能够收集到材料的、王义均的二十六位高徒的素材看,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,都是可以写一部沉甸甸的传记的。 鉴于我们这里是写王义均的传记,也就只能就每个人的特点,概括地做些简要介绍了。 由此,我们足见他对中国烹饪事业贡献之大了。 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