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中国厨师著书立说 据笔者所知,在中国大陆,古往今来,第一位著书立说的职业厨师,是中国当代名厨师吴正格,第二位,恐怕就是王义均了! 王义均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老人,为了把自己近一个甲子的实践经验写出来,供当代厨师们参考,并传留后人,他又用近两年的时间,写出了二十万言的专著——《鲁菜精萃》。出版社在出书时,还在书面上加上了《——中国烹饪大师王义均经典之作》的副题。此书一问世,当即被销售一空。 关于王义均所着《鲁菜精萃》的内容和社会价值,包括王义均的人品,以及作品问世的经过,我们看一下本书的《序言》和《后记》,就可知端的了。 本书的《序—》,是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、中国烹饪协会名誉会长姜习,和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英所作。内容如下: “王义均同志的大作《鲁菜精萃——中国烹饪大师经典之作》,即将出版了。王大师要我们为他的作品作个序。因为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欣慰的事,所以我们就乐于从命了。 “众所周知,我国的烹饪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在世界上独树一帜;而且,在全国各地是百花斗艳,万紫千红,各领风骚。正因为如此,从古至今,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,在这方面大做文章。尤其是近些年来,许多出版社争出各种菜谱之类的书刊,竞相介绍优秀的中国饮食文化,这自然是一种可喜的现象。 “但是,我们实事求是地讲,古往今来,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烹饪方面的佳作,但的确是为数不多。比较多的,则是罗列现象,浮光掠影,有的甚至是东摘西抄,七拼八凑,差错百出,贻笑大方。我们究其主要原因,还是缺乏真正的烹饪专家来作这方面的文章。 “现在,王义均写烹饪文章了。这是真正的烹饪专家在写烹饪书籍了。王义均,在我国烹饪界,可以说是‘泰山北斗’之一了。他不仅是一位特级技师、特一级厨师,而且是我国烹调专业国家一级评委,同时,还是一位‘中国烹饪大师’称号的获得者。 “王义均亲自写书,他所写的内容,都是他一招一式学来,又加以研究提高了的。因此,其内容是扎扎实实的,是可以操作的。 “王义均从十三四岁上,就在当年北京的丰泽园饭庄学徒,今年他六十九岁了,他在这家著名的鲁菜饭店,工作了整整半个世纪又四个年头了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王义均刻苦学习,从未间断,他的确是掌握了烹制中国鲁菜的精髓。他在他的作品中,总共介绍了180多道菜,还介绍了不少品尝山东菜的学问,以及有关烹调方面的基本知识。这些,都是王义均大师劳动和心血的结晶,是他纯朴真挚人品的升华。 “我们多方称道王义均,其目的之一,是期盼更多的真正的烹饪专家,向王义均大师学习,也拿起笔来,为中国烹饪文化的百花园增光添彩。” 本书的《序二》,是长期从事饮食服务工作的老领导和老专家、中国烹饪协会顾问李正权先生所作。内容如下: “年近七旬的中国烹饪大师、烹饪专业国家一级评委王义均先生,在烹坛驰骋了半个多世纪之后,倾其所能,将毕生积累的丰富宝贵经验,归纳整理,编著成书,堪称是我国烹饪界的一件大喜事,我为之欢呼祝贺,并深感欣慰! “我与王义均大师相交甚久,诚可谓是知心的朋友。多年的友谊和了解,我深为他的为人处世的谦逊豁达,和厨德人品的高尚无私而心悦诚服。尤其是他那高超的烹饪技艺,继承发扬北京原山东风味菜肴的进取精神,以及多年来为发展烹饪事业所做的奉献和取得的光辉业绩,更使我受到鼓舞。 “王义均大师1933年出生于‘烹饪之乡’山东福山。自幼家境贫寒,12岁时就进京谋求生计。1945年始,先后在大饭庄致美楼、丰泽园学艺,得益于郭友忠、吴行官、牟常勋、王世珍等名师的教诲和传授,历经九年的锤练,技艺猛进。早在1954年,他随中国代表团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烹饪技术表演时,就崭露头角。1983年,他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,以精湛的技术一举夺得热菜、冷菜两座奖杯,并荣获‘全国最佳厨师’的称号。 “在以后的数十年里,王义均大师先后到日本、意大利、美国、新加坡等国进行技术交流和表演,屡获赞誉。我还记得,1984年他在罗马格兰德大饭店献艺时,将传统的‘香酥鸭’改为去头、去脖、去骨的‘香酥鸭方’,将随菜上桌的椒盐调料,改为焙干磨细加盐的丁香、豆蔻、砂仁等中草药香料。结果,成菜不仅食用方便,符合西方人的饮食习惯,而且菜肴由厨房到餐厅一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,使得许多食客大为惊奇,争相到厨房问个究竟,看个明白。1986年在美国表演时,《纽约时报》称赞王义均的技艺是‘魔术般的技艺’。 “‘家有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’。正是由于有了一手娴熟的技艺和众多的名菜,才能吸引国内外众多高宾贵客。王义均于1971年就是丰泽园饭庄的当灶主厨,尔后又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颇负声望的名师。几十年来,他先后接待过刘少奇、周恩来、邓小平、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,以及西哈努克、田中角荣、基辛格、布什、中曾根等外国政府要人。他们对于王义均做的菜,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 “王义均大师步入烹坛数十年,不断学习,不断探索,经千锤百炼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。 “他技术全面。从本书介绍的内容中,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山珍、海味,水产、家禽、肉类、蔬菜,他无一不长;无论热菜、冷菜、汤菜、甜菜,他无一不精。在烹调技法上,煎、炒、烹、炸,他样样精通。他尤其擅长爆、熘、炸、炒、烧、扒、烩、煎。像‘砂锅通天鱼翅’、‘葱烧海参’、‘清炒鲍贝’、‘干煎鳜鱼’、‘糟熘三白’、‘芙蓉鸡片’、‘烩乌鱼蛋割雏’等,都是体现他各种技法的代表作。此外,他还善于制汤。他做出的清汤清澈见底鲜而美,奶汤色白如乳而醇厚,在烹饪界颇有口碑。 “他善于创新。王义均大师十分注重传统的继承,但又不拘泥于传统,善于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。书中列举了不少改革创新的菜肴,仅以‘葱烧海参’为例:过去,不论是北京或是其它地方,做的‘葱烧海参’多是色乌、汁稀、味薄,葱香味不浓。吃时只能用羹匙舀食,不大招人喜欢。鉴于这种情况,王义均与其师傅王世珍等人,反复研究改进,终于使此菜从色、香、味、形诸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,成为一个质地软润、色泽光亮、味道鲜美、葱香浓郁,食后盘内极少余汁的名菜,大受食客欢迎。 “他适应环境,应变能力强。1986年王义均应美国新泽西州开办的‘中国饭店’之邀,前往主持厨政。开业伊始,发现当地的美国食客对菜肴百般挑剔,均不喜欢油腻大的菜,业务日渐衰微。于是,他开始倾心观察研究美国人的饮食习惯,最后因地制宜地研制出了许多适应美国人口味的新菜,如‘芥兰牛肉’、‘芝麻牛肉’、‘柠檬鸡’等,立即受到欢迎。往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,变为门庭若市,应接不暇,业务蒸蒸日上。 “本书可以说是王义均大师鼎鼐一生的心血结晶。但愿它对广大厨师和后来者,以及烹饪爱好者,读后有所裨益,对北京的原山东风味能够得以长足发展。这当是作者的本意吧。” 《鲁菜精萃》在出版时,丰泽园饭店的总经理龚桂英、党委书记李陆英,还写了《出版寄语》。其内容是: 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,在跨入新世纪的前后,我们丰泽园饭店真可谓是好事接踵而至,喜事频频临门,全体职工为之振奋。 “2000年1月,老作家黎莹先生的长篇巨著《栾蒲包和丰泽园》出版,北京电视台和我国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,当即合作,于当年改编为评书,在北京电视台播了一百回;现在,北京电视台和单田芳先生,正在录制第二个一百回,于2001年1月中旬继续播出。(笔者注:一、此后不久,“单田芳书场”又改编为《栾蒲包和丰泽园》录音带,在全国许多家电台播出;二、应观众要求,北京电视台于2003年12月,又重播200集《栾蒲包和丰泽园》) “我们乘广安大街修建之机,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,对原来丰泽园饭店的门面、厅堂、环境、设施,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修缮,使丰泽园饭店的面貌焕然一新,使丰泽园饭店的服务更上了一个档次。与此同时,我们还对饭店的内部管理进行了多项改革,使饭店的职工心情更加舒畅,工作更加认真。 “在此双喜临门之际,我们店的老厨师长、技术总监,荣获‘中国烹饪大师’称号的王义均先生,又写出了他的经典之作《鲁菜精萃》,并即将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。这对我们丰泽园饭店来说,无疑是喜上加喜,锦上添花。 “这是因为,王义均先生不仅是我店历史的见证人,而且是我店鲁菜精萃的继承者与发扬者。王义均先生于1946年就进入我店学徒,他拜我店名师牟常勋为师,并先后从师吴行官、郑福祥、孙懋峰、朱家德、王世珍等老一辈烹饪专家学艺,继承了丰泽园饭店鲁菜技艺的精萃;王义均同志又吸收中国南北各大菜系的精华,乃至西餐和日本料理的优长,进一步丰富了我店鲁菜的特色,令我店鲁菜不仅使老一辈顾客更加喜爱,而且受到广大年轻顾客的青睐。现在,王义均先生又写出《鲁菜精萃》一书,这无疑是我店鲁菜技艺的结晶,必将对鲁菜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推动作用。 “王义均大师继往开来,为我们丰泽园饭店的发展,为鲁菜文化的弘扬,做出了特殊的贡献。我们更加希望我们丰泽园饭店的老少爷儿们,还有其它饭店的同行们,能写出更多更好的烹饪专著来,以期使我们的鲁菜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;将我国丰富多彩、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。” 在《鲁菜精萃》出版时,王义均先生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,还特意作了一篇《后记》。因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见王义均的人品,故也录全文如下: “说心里话,在这本书出版之际,我实在是感慨万端,而且是久久难以平静。 “这是因为谁也会知道,像我这样身世的人,原来又大字不识几个,在旧社会的农村,大不了是个土刨食的‘小长工’;在城里,大不了是个混口饭吃的‘小力巴’。谁能相信,这样的一个人,能够成为党和国家给予如此名誉地位、受人尊敬的厨师,还能著书立说呢?但这的确又是事实。对于其中缘由,只有我自己心知肚明。在这本书出版之际,我不能不说说心里话。 “老人们常说:‘吃水莫忘打井人!’我王义均之所以能有今天,那是党和人民的培养,是由许许多多的人扶帮、栽培起来的。每每想到这些,我就激动不已,感激之情油然而生。 “我首先要感谢的,是中国共产党和和新社会。因为是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,不仅改变了我被压迫受奴役的地位,而且为我创造了学习文化、学习技艺和知识的条件。这是我能有今天的基础的基础。 “我再要感谢的,是丰泽园饭店的许多的前辈师傅。因为正是他们,如牟常勋师傅、孙懋峰师傅、王世珍师傅、郑福祥师傅、朱家德师傅、吴行官师傅,等等,大公无私地、手把手地向我传授了鲁菜的烹饪技艺。是他们把我扶帮进了中国烹饪的殿堂。 “说到写书,我得先谢谢《栾蒲包和丰泽园》的作者黎莹老先生。因为是在他的鼓励下,我才有了写作的勇气;因为是在他的启发下,我才摸到写作门路的。 “但是,实事求是地说,就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,也是难以写出像今天这样的作品的。在此,我首先得感谢李正权同志。李老是真正的饮食行业的专家,在我学厨当中,他就给了我很多指导;在本书的写作中,他不光耐心指导,而且亲自动笔修改、补充。还有,我必须致谢的,是我的徒弟苗新民。是他,在百忙中挤出时间,帮助收集资料,帮助我整理材料,帮助我抄写。没有苗新民的帮助,这本书也是难以问世的。 “最后,我还得感谢包括栾蒲包在内的,丰泽园饭店的历届领导和广大职工,尤其是现在的总经理龚桂英、党委书记李陆英同志。正是他们,给我创造和提供了学习、研究鲁菜的机会和具体条件,为我创造和提供了写作的肥田沃土和宝贵的内容。 “说完以上的心里话后,我还想说几句题外的话。我愿意人民吃好,吃舒服。我更愿意为人们吃好、吃舒服,献出我的全部厨艺。所以,我在本书中谈到了一些传统名菜,如熊掌、飞龙等。这是为了反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饮食要求,只能为研究者做参考资料用,绝不可提倡此风。 “因此,我呼吁:在全世界大力提倡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今天,我们应当不做、不吃以熊掌、飞龙、眼镜蛇等珍禽异兽为原料的菜肴。这也是我一个老厨师的心声。 2001年11月6日 王义均。” 王义均着书立说,已经在烹饪界传为佳话,并起了推动作用。如与王义均齐名的另一位国宝级烹饪大师——八十三岁的金永泉老先生说:“王义均同志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。我搞了几十年山西菜,也应当把晋菜的精华写成书,供同行们研究,留给后人参考。”据悉,金老的大作亦将于2004年初问世。 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