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菜文化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会员
市菜文化网 门户首页 海参王师门 查看内容

第二十七章 王义均两赴新加坡(摘自 《王义均传》)

2011-3-10 14:56| 发布者: 管理中心| 查看: 1199| 评论: 0

第二十七章  王义均两赴新加坡

从美国新泽西州回到中国北京的王义均的名声,在许多国家传得更响了。他回到丰泽园饭庄屁股还没坐稳,就有几家外国使者紧跟着走进了丰泽园饭庄。他们都是来请丰泽园饭庄的名厨师,去他们的国家献艺去的。新加坡的使者说得最为诚恳。他说:“我们新加坡的人民不可能人人来到北京,但我国人对丰泽园饭庄的山东菜,对王义均大师的手艺,实在是太仰慕了!请你们无论如何优先去我们新加坡献艺,好使我国更多的人吃到中国烹饪大师亲手烹制的中国菜!好使我国更多的人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风采!”

新加坡朋友的盛情难却,北京市有关部门和丰泽园饭庄的领导不得不答应,王义均不得不去,而且是一连去了两次。

王义均率领他的高徒史连勇、聂春平和面点师赵玉树,头一次去新加坡,是1989年的10月。王义均等一行一到新加坡,就立刻轰动了狮城(笔者注:新加坡首都的别称)!

新加坡的《新明日报》于19891117日,以一个整版的篇幅,介绍了中国北京丰泽园饭庄的历史、中国鲁菜的特点、丰泽园饭庄的名厨师和有代表性的菜肴。并以《中国金牌厨师王义均狮城献技》为题,刊登了王义均和他的高徒史连勇的大幅照片,撰文介绍了王义均的历史事迹。文中还画龙点睛地说:“王义均大师烹技全面,尤擅长爆、炒、炸、熘、扒等烹调技术;他的拿手菜有‘葱烧海参’、‘芙蓉鸡片’、‘清炒鲍贝’、‘烩乌鱼蛋汤’和‘雄鹰展翅’……”

《新明日报》还以《选料精细、讲究火候》为题,专门介绍了王义均的烹调风格。文中写道:“王义均师傅继承了诸多鲁菜名师的烹调风格,融会贯通,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‘葱烧海参’是丰泽园饭庄的名菜,王师傅在选料上更加讲究,他选用刺参,大小均匀,颜色深浅一致,美观又方便食用。所以,王师傅经过改革创新的‘葱烧海参’,达到了色、香、味、形四美俱全的境地。其特点是:菜品呈褐色,刺参柔滑松嫩,清鲜适口,突出了葱香味;他用芡得当,芡汁均匀,赋予刺参鲜美滋味。”

该文还介绍了王义均另外几道拿手菜。文中写道:“王师傅烹调的‘水仙猴云峰’,造型极为美观,用高汤煨得鲜嫩可口,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,而且有健脾胃、助消化、滋养强壮和补益五脏的功效……王师傅烹调十分注重制汤和用汤,尤其是焖鱼翅……汤厚味醇,爽滑滋润……”

新加坡的《联合早报》对王义均等献艺情况的报道,也十分重视,并且介绍得详细、生动。如19891118日,该报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介绍了王义均师徒在新加坡表演的盛况。大标题是:《吃得意兴遄飞的几道菜——来自中国山东的佳肴》。大标题下刊登了王义均等烹制的葱烧刺参、四宝迎宾、通天砂锅鱼翅等菜品的彩照之外,还刊登了王义均等中国名厨师的大幅彩照。彩照旁还以醒目大字标明:“来自北京的朋友——王义均师傅是1983年中国烹饪大赛的十大名厨之一”。

报道一开头就生动地写道:“众人一见试菜的菜单,不禁说:‘哇,不是要由一点吃到五点?’当他们品尝了‘四宝迎宾’——茄子鲜贝、酥炸金糕条、枣栗子鸡、火爆鳝鱼丝’,‘四大菜——葱烧海参、通天砂锅鱼翅、麻辣鸡片、家乡四味红斑’,以及‘七小菜’和‘乌鱼蛋汤’之后,不禁叫好连声!”

报道又形象地接着写道:“好菜一道道送上,只见筷子飞舞,只闻碟闹碗响,众人意兴遄飞,开怀之极,谁还顾得了礼仪呢?有人高呼:‘哇,痛快,痛快!’有人……”

王义均回忆此次在新加坡献艺的情况时说:“在新加坡表演中国菜能取得成功,实在比去德国、意大利、日本要难得多。原因之一,是这个国家百分之七十六的人是华人,而且富有者很多,他们对中国菜不仅比较熟悉,而且要求水平高。原因之二,是这个国家还有不少马来人、印度人、巴基斯坦人、斯里兰卡人,这些人各有各的饮食习惯,可谓是‘众口难调’。原因之三,是这个国家在近代历史上,曾被英国统治多年,又被日本人占领过,其饮食习惯既受欧洲人影响较大,又受日本人影响不小,因而其口味更难适应。”

王义均自问自答说:“但是,中国的传统菜,在这里却受到了普遍的、极大的欢迎。这是为什么呢?有人说,这是因为王义均和他的徒弟们手艺高超。我认为此说有一定的道理,但却没说到根本上。我认为,其根本原因,还在于中国的烹饪文化产生和扎根在历史悠久、地大物博、人口众多、民族林立的神州大地之上。因此,中国的烹饪技艺,就吸纳了中国上下几千年中、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、五十六个民族和十亿以上人口饮食文化的精华,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‘博、大、精、深’的中国烹饪文化。因此,其适应性就格外强大,因而受到口味多样的新加坡人民,乃至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。这大概就是‘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’的道理吧?”

王义均在狮城首次表演的成功,给新加坡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因此,时隔不到一年,新加坡的几家饭店又联合向丰泽园饭庄联系,请求派以王义均为首的名厨师,去狮城表演并传授“药膳”技艺。新加坡烹饪界的几位名流,还亲自到北京,向当时丰泽园饭庄的经理吕秋梦、厨师长王义均等说明:中医中药、中国“医食同源”的理论,在新加坡影响都很大,但是,新加坡人在“药膳”的制做上,却缺乏经验。因此,才诚恳邀请丰泽园的名师去表演、传艺。

丰泽园饭庄烹制山东菜,一向讲究营养、保健,这是人所共知的。但烹制专门的“药膳”,却不是他们的强项。因此,丰泽园饭庄的领导对新加坡朋友的邀请,开始时十分慎重,并未立即答应。当时丰泽园饭庄经理吕秋梦先生,是倾向于接受邀请的。一是吕秋梦觉得,这是个宣传丰泽园饭庄和弘扬中国烹饪文化的好机会;二是他长期从事饮食服务管理工作,对中国烹饪文化颇有研究,而且对“药膳”也有一定的了解。

因此,在接到新加坡朋友的邀请函后,吕秋梦当即请中国著名的营养、保健、中医、中药等方面的专家,和王义均等名厨师,反复进行了研究和论证。最后,大家一致认为:中国的“药膳”,的确有保健、疗疾的功能,这又是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好机会,应当答应新加坡朋友的邀请;各方面专家又经过反复研究推敲,制定了“药膳”菜单,以及科学用料、科学烹制的方法。

事后,王义均带领他的高徒们,又经过反复试制,取得了成熟的经验,经理吕秋梦心中完全有了底,这才欣然答应了新加坡朋友的邀请。

于是,199012月初,中国厨师“药膳”献艺代表团,在经理吕秋梦亲自带领下,以王义均为首、以王义均的大弟子史连勇为主的厨师班子,再次来到了狮城。我们从当时新加坡的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状况上,可见他们此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。

中国烹饪大师王义均再临狮城,并且将主要表演举世无双的“中国药膳”,各报争相报道,抢发消息,一时间成了新加坡万人注目的新闻。观看者,品尝者蜂拥而至;与此同时,是一片激动人心的赞美声。新加坡的《新明日报》,除连续报道了中国厨师表演的盛况外,19901212日,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,集中报道了王义均等献艺的事迹。

《新明日报》以《药借食味,食助药盛》为通栏大字标题,首先刊登了吕秋梦、王义均、史连勇等三人的大幅照片;然后,又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进行了报道。报道一开头就说道:“记得去年10月间,中国丰泽园饭庄的一代名厨王义均师傅……精湛的传统山东菜厨艺,至今依然使新加坡人记忆犹新。”

该报道又具体说道:“王师傅以他的高超的山东菜的烹饪水平,策划和烹制的一品中国药膳,名曰‘寿而康’,的确有延年益寿、强身健体之功效……中国滋补益寿之饮食秘诀,长远相传,美食与滋补相辅相成,真正可达补身壮体、益寿延年之效……”

《新明日报》还评论说:“中国人实在是会吃。熊被列为了濒临绝种的动物,熊掌自然就不能吃了。于是,他们就以驼掌取代。驼掌营养价值之高,味道之美,一点也不亚于熊掌。(笔者注:但驼掌有异味,尤其是驼的后掌,长时间踩在粪尿中,臊腥味更大,很难去掉。王义均经反复研究,自创“妙法”,尽去臊腥杂味,使之与熊掌无异)王大师在烹制之中,配之以巴戟等中药入肴,自然有壮阳补肾之功。王师傅还以麻辣调味,醇厚而不腻,全是山东风味,优质的驼掌软稔中酥而不烂……

“天麻珍珠鱼更令人叫绝。红鱼配干贝、枸杞子而制,有降低血压之功,有明目之效,还有治疗精神不安、风湿病症的效果。鲜嫩雪白的鱼肉和干贝,点缀上鲜红的枸杞子,真是赏心悦目……

“凉粉莲子,甜味适中,凉凉滑滑,叫人百食不厌……”

除以上报道外,值得一提的还有:由于此次“药膳”献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新加坡的同行们根据广大食客的要求,再三再四诚邀王义均和史连勇,留在新加坡收徒传艺。王义均说:“当时真是盛情难却,经理吕秋梦认为留下传艺对传播友谊和弘扬我国饮食文化有利,经请示国内并得到批准以后,我和史连勇就在狮城又逗留了好些日子。后来,新加坡人对吃‘中国药膳’成风,又对丰泽园饭庄的‘药膳’格外信任,因此,我的大徒弟史连勇,至今仍在新加坡从事‘中国药膳’的烹调工作。”

不过,关于“药膳”这一称谓,王义均回国之后不久,就有了新的看法。他认为:这种叫法不够科学,不如称之为“保健菜肴”或“健康菜品”。他说:“‘药膳’之说,是由‘医食同源’的理论而来;某些药品也就是食物,某些食物也的确可治某些疾病。因此,我国古人有‘药膳’之称谓;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国内一些人,继承先人之说,也有这种叫法。但严格地说:药就是药,膳就是膳,两者不宜混为一谈。因此,‘药膳’这一称谓,是值得考虑的。”

王义均又进一步分析说:“‘医食同源’这个理论,是根据中国历史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,无疑是正确的。它的内涵是:‘医药和饮食同出一源。’有人说‘神农尝百草’,就是既在研究可用药物又在研究可吃食物。我认为此说是成立的。但是,严格来说,医药毕竟是医药,食物毕竟是食物。两者混为一谈,容易引起某些混乱和一些误解。通俗来说,就是:‘吃药就是吃药,吃饭就是吃饭。’我这种说法是否对?还请专家教正。”

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 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

最新评论

站长联系方式:QQ 86783780 Email:mabuyukf@sina.com 电话:13963 1 56001 如您有什么建议、投诉或是合作,请电话联系 本站原创内容,发表者拥有版权,中国海参文化网拥有展示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! 版权纠纷请版权所有者寻找发行者自行解决,中国海参文化网尽力协助,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!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市菜文化网

GMT+8, 2025-4-25 16:50 , Processed in 0.091567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