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首届烹赛金榜题名
1983年,对中国烹饪界来说,是个极其不平凡的年头。在这一年的11月,由商业部、中国烹饪协会,以及其它相关部门,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烹饪大赛——“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”。参加此次表演赛的,全是从各省、市、自治区名厨中,精选出来的出类拔萃的厨师。丰泽园的厨师长王义均,也是其中的一个。 在这次全国烹饪大赛中,共评选出全国最佳厨师10名(其中北京就占了4各),最佳点心师5名;优秀厨师12名,优秀点心师3名;获得冷荤拼盘制作工艺优秀奖者,个人3名,集体4名。 《人民日报》综合新华社、中新社14日消息,以《全国最佳烹饪师揭晓 , 国务院副总理等颁奖》为题,突出介绍了北京获奖的名厨师。报道中说:“在这次选出的全国十名最佳厨师中,北京占了四名,康乐餐厅副经理常静的‘桃花泛’、丰泽园饭庄厨师长王义均的‘葱烧海参’、北京饭店厨师长高望久的‘三元牛头’、副厨师长陈玉亮的‘黄焖鱼翅’,都是中外宾客爱吃的佳肴。” 在这次全国名厨师大赛中,所有获大奖者都是单项,唯有王义均一人获得两项奖——“最佳厨师称号”和“冷荤拼盘制作工艺奖”。因而,王义均的大名,更加引人注目。当时,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北京日报》和许多在京新闻单位,在报道这次大赛的景况中,“王义均得双奖”,都成了画龙点睛之笔。 《北京晚报》于11月18日的报道中说:“丰泽园厨师长王义均,是这次表演鉴定会上唯一获得两项荣誉的厨师——最佳厨师称号和冷荤盘制作工艺优秀奖。”报道中还概括介绍说:“王义均擅长各种山东菜肴,无论是煎、炸、爆、炒,样样精通。他这次表演的热菜葱烧海参、清炒鲍贝、芙蓉鸡片、烩乌鱼蛋汤、冷拼雄鹰展翅,道道菜都是色泽明亮,香气浓郁,味道鲜美,造型漂亮,受到与会者的一致称赞。” 《北京日报》于11月30日,除以《最佳厨师点心师和优秀厨师载誉归来》为题、刊登大幅照片,报道了北京市领导孙孚凌等欢迎王义均等凯旋的盛况外,又以《烹饪大师学问深——刀下造化更无穷》为题,专门介绍了王义均制作冷荤盘——“雄鹰展翅”的过程。报道中写道:“刻刀在灵巧地旋转,一眨眼,王义均手中一块酱紫色的猪肝,已变成一具突兀的鹰嘴。这位在烹饪方面……的最佳厨师,刚刚放下炒勺,又在拼摆大型冷拼——‘雄鹰展翅’。” 报道生动地描绘说:“深棕、浅褐、墨黑、脂白……火腿、口条、香菇、冬笋……这些使人眼福、口福同饱的食物,正是王义均手中的原料。只见他夹起几片香菇,理出一排墨羽;拢过几迭鸭皮,铺成鹰体丰肌;发菜轻搓,毛茸茸抖出雄颈;松花细戳,神炯炯点出鹰睛;那虬枝铁干,是香菇裁成;盈枝翠叶,是青瓜切就;紫菜煎卷,横出怪石嶙峋;土豆炸好,化作枯草遍地……末了,王师傅又用黄瓜丝,引来几缕浮云,使拼盘更生动……眼见那只食物造就的雄鹰,昂首青天,似乎要脱盘而去……” 报道又发挥想象,感人地说:“如果说,绘画和雕刻艺术,是线条、色彩、明暗的协调运用;那么,烹饪大师的拼盘艺术,同这二者,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?绘画高手凭借水墨丹青,笔端妙趣横生;烹饪巨匠取材各种食物,刀下造化无穷。他们的杰作都给人以美感,都给人以艺术享受,从这点上说,给名厨冠以艺术家的称号,不是很恰当吗?” 另一篇报道还评论说:“王义均功底深厚,操作严谨,擅长爆、炒、熘、扒、烩等技术。他烹制的各种山珍海味,素以浓少清多、醇厚不腻见长,并刻意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型等全面效果。他恪守传统又富于创新精神,是当今山东风味菜肴名师中,继往开来的一代名师。” 1983年11月14日,也就是“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”评选结果公布的那天,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、国务委员张劲夫、商业部部长刘毅,在人民大会堂向获奖者颁发了奖杯、奖章和证书。田纪云在授奖大会上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。 提起这次授奖会与田纪云副总理的讲话,王义均激动地回忆说:“国家为烹饪事业举行这么隆重的大会,说明了国家对烹饪事业的高度重视。田纪云副总理在会上讲的话很多,我当时太激动,记不全了。但其中有几句话,却使我终生难忘。他这几句话是:‘中国的烹饪,是中国几千年饮食文明的结晶,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;我们的广大厨师,就是继承与弘扬祖国烹饪科学的中坚力量’。田副总理这句话,是对中国烹饪文化的高度概括,是对烹饪行业的客观评价和充分肯定,更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。” 王义均接着又深情地回忆说:“田纪云副总理的讲话,又使我又想起了1947年,余心清余老讲过的一段话:‘你们不光是在开饭馆,卖山东菜,你们还是在传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呀!……中国饮食文化……是老祖宗传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,是国宝……’当时,我对余老的话并没全听懂。可是,听了田副总理讲的话,再三回味,我慢慢懂得了:祖国的烹饪文化,的确是博大精深,我们每一个厨师,都肩负着继承与弘扬祖国饮食文化的光荣任务……” 1983年11月14日,“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”,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和闭幕式以后,还留传了一段“王义均荣登金榜念恩师”的佳话。 当时有位记者在采访王义均时,首先问道:“王义均同志,请说说:你从田纪云副总理手中接过奖杯、奖章、奖状后,首先想到的是什么?首先想要做的事是什么?” 王义均毫不迟疑地回答说:“吃水不能忘打井的人,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师傅们。我想吴行官师傅,是他老人家领我走进了厨师这个行业;我想孙懋峰师傅,因为他老人家是我的启蒙老师;我更加想念的,是牟常勋师傅、王世珍师傅,牟常勋他老人家是我的磕头的授业恩师,可是……”王义均说到这里,眼圈红了。他接着说:“非常遗憾,他老人家于1969年去世了。没有牟常勋师傅,没有王世珍师傅,就不会有今天的王义均。” 王义均首先想做的事是什么呢?《餐饮周刊》(总第99期)对王义均的思想言行,做了如下追述:“王义均捧着荣誉证书,又一次想起了师傅:牟师傅啊,你的徒弟获得如此荣誉,和您老的辛勤培育,是绝对分不开的呀!王义均在告慰了九泉之下的恩师牟师傅以后,他没有回家,而是带着奖杯、奖章、奖状,直奔了王世珍师傅的家里(笔者注:当时王世珍身体不好,没上班),请老人共享这份欢乐。王世珍师傅感动得老泪纵横,为自己能培养出这样一位有情有义的徒弟而自豪,而欣慰。” 《餐饮周刊》的文章还评论说:“王义均名字中的‘义’字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,义代表着正义、情义和义勇之正气。王义均在获得成就的时候不忘恩师,让‘义’字再一次在中国烹坛闪烁出耀眼的光辉,成为人们乐道的佳话轶事。”
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