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中国名厨名扬日本 据王义均回忆,自从1972年恢复中日邦交之后,就常有日本朋友光顾丰泽园饭庄,并且有不少日本朋友,邀请丰泽园的厨师去日本国表演中国菜。但由于当时政策的限制,一直未能成行。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“改革开放”的大政方针以后,我方才满足了日本朋友的要求。此后,王义均自己就曾数次赴日本,或专程表演中国烹艺,或在日本从事烹饪工作。我们仅介绍王义均三次赴日的情况,就可见王义均大师在日本的影响。 据烹饪界老专家李正权介绍,中国名厨师第一次访问日本,是应日本《主妇之友》杂志社、石川文化事业财团之邀,于1982年6月成行的。代表团的负责人是北京市第二服务局的处长尚玉深,主要成员是听鹂馆饭庄的名厨师黄恩照、同合居饭庄的名厨师赵树风、丰泽园的名厨师王义均。中国名厨师代表团此次访问日本,一是向日本人民表演中国烹饪技艺;二是与日本《主妇之友》杂志社合作,共同编著《中国菜谱名菜集锦》。 中国名厨师代表团的此次访日,取得了极大的成功,在日本的东京、大阪、福岗等地,掀起了一股吃中国菜、学做中国菜的热潮。据日本报刊报道:“这一热潮迅速波及到日本全国各地,并且是经久不衰。这一热潮,使得原来对中国不大了解的日本人,对中国人都刮目相看了;就连在日本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,包括众多的华侨和华裔,都兴高采烈,以此为自豪。” 据带队人尚玉深回国后汇报说,这是我国和日本从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,我国第一次出访日本的烹饪交流代表团,因此格外引人注目。所以代表团一到日本,东京的各家报刊就争发消息,并引起了轰动。代表团到日本后,分别在日本东京、大阪几家大饭店进行表演,每场都是座无虚席,喝彩声和掌声不绝于耳。 在东京表演时,每天头一个出场的表演者,都是丰泽园饭庄的厨师长王义均。他头一天表演的是三不沾、醋椒活鱼、糟熘鱼片、干烧冬笋;第二天表演的是芙蓉鸡片、鲍鱼莱心、炒干贝芹菜、五花桃泥、散花鱼。王义均每次一出场,都博得一个“满堂彩”——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,立即响彻了大厅,都是经久不息。 对此,日本的《主妇之友》杂志是这样报道的:“几十年的侵华战争(笔者注:从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变——1945年日本投降),再加上近三十年的隔绝(笔者注:1945——1972),使得广大日本人民对中国还很不了解,对丰泽园饭庄和王义均其人,更是闻所未闻。在他们的心目中,中国的厨师一定是像戏剧或电影上那样,服饰古板,大腹便便,老态龙钟。 “但是,头一位出场的中国厨师王义均先生,却是身材挺拔,举止文雅,西服可身,皮鞋亮洁,雪白工作服一穿,更显得精神抖擞;洁白的、高高的厨师帽下,英俊的、洁白的脸庞上,浓密的、油黑的眉毛下,长着一双神彩奕奕的大眼睛;金丝眼镜一戴,更显得风流潇洒。于是,热烈的掌声中夹杂着惊叹声:‘学者风度!没想到,中国厨师,学者风度!’…… “王义均先生一登上灶台表演,全场就鸦雀无声了。只见他文质彬彬地拿起炒勺,轻轻置于火焰之上,随即从容不迫地抓起手勺;又只见他手勺取料轻盈,炒勺飞舞迅灵,动作潇洒自如,令人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;只听得手勺撞击炒勺,阵阵金鸣悦耳,原料被烈焰烹制,发着动人音响,真好似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;加上那扑鼻而来的香气,更为令人陶醉。人们陶醉在‘交响曲’中,还没‘醒悟’过来时,一道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的,好似艺术珍品的中国菜,早已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。于是,全场人不约而同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!掌声过后,又是一片赞美声:‘其人聪慧绝顶!’‘其技炉火纯青!’‘中国厨师高明!’……” 最后,王义均又系统表演了数十种山东菜,日本朋友全部拍录下来,收入了《中国菜谱名菜集锦》中。王义均并担任了本书的编委。 日本媒体对其他几位中国厨师的风彩和烹艺,也作了大量的报道。因是写王义均传,不在这里赘述。 王义均第二次去日本,是1990年10月,应日本大西一财团之邀去日本国合开“丰泽园饭店”。大西一是日本一家很有实力的财团,早有在日本国经营中国菜的打算。 回忆起这次去日本工作的事,王义均颇有感慨地说:“说心里话,这次去日本工作,我是很不乐意的。原因很多,主要有两点。第一点,是我感到有的有钱人实在是不够朋友,他们为了赚钱,是不讲仁义道德的。如我1986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工作期间,老母病重,家里人多次发来电报、信件,要我回家见老娘一面。可老板怕我请假影响了他们的生意,硬是将电报、信件全都压下,没告诉我。但按合同一年回家一次,他们管不了。” 王义均说到这里,已是伤心之极。他说:“可是,当我一年以后,拿着挣到手的美金,回到北京探亲,想叫老娘高兴高兴,好好儿享受享受时,老娘却已经与世长辞了。我进家一听这个噩耗,一下子就昏过去了。老娘从小疼我,一点福也没享上就走了,我觉得万分对不起娘,伤心透了,病了好长时间。因此,我对有钱人寒了心。当时,美国老板再三再四来信、来电话、电报,催请我回去工作,并答应长工资,还给我买了返回美国的飞机票。我一气之下,把飞机票都撕了。我心里说:‘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,我又有什么用?’我拒绝了美国人的邀请。我当时还想:‘今后不管是哪国人请,我也不去了。’但是,这次去日本工作,是组织上的决定,我必须服从,不得不去。” 王义均在谈到第二点原因时,心平气和地说:“第二,是我和上级领导的观点不一致,发生了矛盾。当时的主要分岐,是有的领导主张多带一些老厨师去,他们也是好意,想加强技术力量。但我主张多带年轻人去。因为我在美国工作期间深有体会,老同志身体弱,不容易适应海外工作环境;老同志多习惯‘老一套’,不能因地制宜地发挥中国的传统烹饪技艺。年轻人就不同了,他们适应性强,头脑灵活,如尹振江、于铁柱、王富强、安万国等青年人,跟我在美国工作期间,他们就能根据当地原料、借鉴美国烹调技艺,用我国传统烹调技艺,大家创制了三十多种‘美式中餐’,受到了美国人的普遍欢迎。” 王义均接着说:“最后,是上级同意了我的意见,叫于铁柱、王富强、安万国等十个年轻人跟我去日本工作,我才答应去的。但我看得出,有的领导心中并不愉快。因此,我在日本工作了一年,就主动要求回国,并且不再去了。不过,事实证明,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。如第二年,我和龚桂英总经理再次到日本考察时,就发现换去的老师傅,很难适应日本人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要求。如他们发制海参仍用老一套法子,还完全按中国传统方法烹制海参,效果就不佳。” 在谈到第二次去日本工作的事情时,王义均有很多体会。他重点说道:“这次去日本,是同日本大西一财团共同在日本开‘丰泽园饭庄分店’。因此,北京市饮食服务公司十分重视,首先派我和彭长明(服务公司干部,会日语,兼翻译)、吴桐官(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总经理,工作能力很强)三人先到日本进行考察。我在考察中发现,这个大西一财团的实力很雄厚,董事长大西一曾担任过日本国驻外使馆的大使,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。他不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意图,而且善于考察别人,并能团结人为其服务。” 对此,王义均具体说道:“我们三人一到日本国,大西一就亲自专程陪同我们到东京、大阪等大城市,美其名曰请我们‘参观大西一集团在各地的分支机构’,‘品尝日本美食’,‘欣赏日本山水’,‘尽情散心’;实则是炫耀他大西一集团的实力,并使我们熟悉日本风情。到达他的大本营香川县以后,他又亲自领我们参观他开山、填海、劈地,建造的别墅区、游乐场、高尔夫球场;到海岸,还摆出百余种钓鱼具,请我们选用,并陪我们到他的海滨鱼场钓鱼;钓鱼以后,又请我们乘上他专用的小轮船,并陪同我们在海上兜风……” 王义均说到这里,又重复说道:“我们看得很清楚,大西一是在向我们显示他的实力,讨我们的信任与欢欣,以便同他合作。不过,与此同时,他也在考察我们的实力。” 王义均举例说:“具体来说,就是他把我们请到他的家中,美其名曰‘设家宴款待佳宾’,实则是想试试我们的‘膂力如何’?如他请我们吃中国上海大闸蟹时,就表现得十分谦诚地对我说:‘我们日本厨师调兑的少司(笔者注:指吃蟹时蘸食的汁),不如中国厨师调兑的少司正宗,王先生能否赏光,亲自动手……’我心中明镜一样:‘他在考察我。’我不卑不亢地说了声:‘中、日厨师技艺各有千秋。’并当即答应说:‘好,恭敬不如从命,那我就试试看,请勿见笑。’于是,大西一亲自领我进了他家的厨房。我明白:他是亲眼考察我。” 王义均回忆当时情况说:“我进他家厨房一看,吃了一惊:他家的厨房,简直是一家中国的调料库:中国料酒、中国绍酒、中国豆油、中国醋、中国酱油、中国香油、中国花椒,等等,一应俱全。我当时心想:‘看来,这个大西一对中国烹饪很有些研究,我必须露一手,压压他的气势,也为中国人争点光彩!’对此,我是很有把握的。因为我知道日本人的一些饮食习性。” 王义均解释说:“原来1958至1968年时,北京牛栏山维尼纶厂有一批日本专家,由丰泽园供应饮食,我研究过他的的口味爱好。还有,前些年我曾应日本《主妇之友》之邀,到日本献艺。当时,我有意和一些日本厨师交谈,因此对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爱好,又有所了解。于是,我根据日本人的口味需求,改变用姜丁、加酱油和味精的调汁办法,而是将鲜姜捣成泥、榨出汁,用醋、黄酒、绍酒、香油调合,不加酱油和味精,使汁液鲜爽可口,更加诱人食欲。大西一边看我操作一边点头,他品尝后,伸着大拇指直呼:‘欧雨西!’(太好吃了)” 王义均说,他们考察回国之后,大西一集团立即派专人到北京,同北京市服务公司签订了以“丰泽园饭庄分店”的名义,在日本香川县开店10年的协议书。王义均当即率徒弟于铁柱、安万国、王富强、林凤仙、王福聚、梁永夏、孙成顺、邵景全、王新文,还有一位面案上的师傅,齐赴日本,一干就是一年。 关于这一年的工作状况,王义均简略地说:“中国人有句老话,叫做‘好货不怕巷子深’,这话还真有道理。香川县的‘丰泽园’,并非开在闹市,而是开在一座山谷里的万木丛中,环境清静幽雅,平时路见人稀。但是,只要一到吃饭时间,尤其是晚饭时间,就立刻车水马龙,熙熙攘攘,如同闹市。据老板调查统计,慕‘中国丰泽园’的大名来吃饭的人,不光来自日本的本州、四国、九州、北海道等四个大岛,还有来自上百个小岛的老饕;其中还有不少是回头客,他们多是携家带口,以请亲朋一品中国菜为幸事。” 王义均的徒弟于铁柱、安万国、王富强等,回忆当时情况说:“为此,大西一先生曾多次感叹地说:‘中国的烹饪文化高深莫测,你们的烹艺炉火纯青,你们的工作态度认真,你们取得了巨大成功!’” 在谈到这次取得巨大成功的奥妙时,王义均说:“大西一以上的话,是说得不错的。但他说得不完全。因为我们此次在日本工作,没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,也是很难取得圆满成功的。” 王义均具体说道:“原来我们山东有很多人在日本从事烹饪工作,有的开饭店,有的当厨师。也是我走运,到日本不久,就碰上了和我同村的老乡、还是我小时的好同学王乐嘉。王乐嘉在日本开饭店多年,不光认识人多,而且深知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要求;还有,王乐嘉还是个热心肠的人。我们这可真正是‘他乡遇故知’!王乐嘉不光向我和我的徒弟传授了许多在日本经营餐饮业、烹调日本料理的宝贵经验,还给我们介绍了一批在日本搞饮食服务业的老乡;这些老乡又把他们‘侍候’日本人的经验,一桩桩一件件告诉了我们。” 王义均最后说:“这样一来,我们才得以更快地掌握了日本人的饮食心理和他们的口味,从而使开在日本香川的‘丰泽园分店’,受到了日本顾客的普遍欢迎。” 王义均第三次去日本,是1997年10月。这次,王义均是应日本著名美食家清水先生之邀,专程前去表演中国烹艺和传授中国烹饪技术的。 原来清水先生对中国烹饪、法国烹饪、意大利烹饪、日本料理,都有很深的造诣。为吸收各国烹艺之长,他还在日本东京开办了一个饮食保健机构(txk公司),并亲自担任董事长。清水先生在诸多国际名食中,对中国药膳更为感兴趣。因此,他一直在考虑邀请几位中国名厨师,专门到日本表演中国药膳并传授技艺。 清水先生办事十分认真,他为了请到中国顶尖的烹饪专家,首先通过他在北京大学的朋友(一位姓贾的教授),多方面做了调查研究;然后又亲自到中国,用三个多月的时间(1996年10月——1997年元月),在北京考察了几十家著名的酒店、饭庄。最后,他选中了丰泽园饭店的技术总监王义均,还有王义均的高徒尹振江。 但是,当时王义均因国内有更要紧的事情不能前往。经王义均推荐,丰泽园饭店的领导当即决定由尹振江带队,由牟其刚、赵小京、张永才、李德良、和立等名厨师,应邀前往日本献艺。技艺高超,经验丰富,头脑灵活的尹振江到达日本后,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长,带领牟其刚等人,根据中国的传统烹艺,结合日本人口味特点,研制出了许多使日本人倾倒的菜品。在他们的努力工作下,仅用半年多的时间,就使得清水先生的饭庄成了东京的饮食名店。 清水先生不忘丰泽园饭店领导和王义均对他的支持,1997年10月,特邀丰泽园饭店总经理龚桂英、王义均到日本考察。龚桂英和王义的在日本考察期间,清水先生全程陪同,以尽地主之谊。他多次激动地握住王义均的手说:“名师出高徒,此话果然不错!感谢您和您的高徒们,王大师!” 在丰泽园的高师名厨支持下,清水先生的这家饭庄一直红红火火地经营了五年。直到内部改制才停办。 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