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姬鹏飞恢复老字号 丰泽园饭庄的渡过难关,靠的是当时的商业部部长王磊;丰泽园饭庄的锦上添花,靠的是当时北京市的副市长万里;丰泽园饭庄能重新挂上老字号的金字招牌,原来靠的是当时的外交部部长姬鹏飞。有趣的是,丰泽园饭庄老字号金字招牌的重新亮相,还和日本朋友有关系,甚至可以说是日本朋友促成的。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,王元吉和王义均做了具体介绍。 王义均说:“那是在1972年的8月,‘春风饭庄’开业不久,外交部长姬鹏飞突然来饭庄视察,我跟着书记兼经理张进宝、师傅兼副经理王世珍、大堂负责人王元吉等,一同迎接并陪同姬部长察看饭庄情况。姬部长一看整修一新的四进的四合院,又看了看新建的三层小楼,十分高兴地说:‘你们做得对,你们做的好。’当张进宝说明了这是万里同志大力支持的结果时,姬部长高兴地说:‘万里同志就是有眼光、有气派!’”
王元吉接上话头说:“但当姬部长一看大门上的匾额时,可就皱起了眉头。当即对张进宝说:‘丰泽园饭庄是个老字号,是个金字招牌,大名鼎鼎,四海飘香!你们为什么改名叫什么春风饭庄?’我当时心里就想:‘还是大干部水平高,句句话说在了我的心坎上。我真想上前说一声:‘姬部长,您说的太好了!’但见张进宝书记—听姬部长的话,就皱起了眉头,才没敢出声。” 王义均补充说:“只见张进宝苦笑着说:‘姬部长,万里市长也是这么说的,并且指示我们恢复丰泽园饭庄老字号的名称。但上级主管领导说,丰泽园的名称刚当四旧、封建主义批判过,上级还没新的结论,恢复不恢复名称,都要慎重,不可轻举妄动,以免犯错误。’姬部长当即明确指示说:‘丰泽园饭庄是老字号,是金字招牌,不是什么四旧,更和封建主义扯不上边儿。马上告诉你们的上级主管领导,一定要尽快挂上丰泽园饭庄原来的老牌子。’” 王元吉又接话茬儿说:“姬部长走后,张进宝不敢怠慢,立即向上级主管领导做了汇报,请示怎么办。主管领导说:‘你们等等,我们研究研究、请示请示再说。’不料姬部长来视察的第二天,饭庄门口突然出现了两个日本人。” 关于日本人出现在丰泽园门口的事,王义均有声有色地说道:“在1972年前后的哪些日子里,除了外国大使馆驻地和友谊宾馆、友谊商店附近,北京城内其他地方,是很难见到身着西服革履的人和外国人的踪迹的。但有一天中午,有人说发现了怪事——有两个行迹可疑的人,总围着饭庄转。我怀着好奇心出去一看,果然见两个身着西服革履、说着日本话的人,看了饭店挂的‘春风饭庄’的牌子,拿出一张旧报纸,对照了阵子,摇了摇头;到刚修缮好的四合院,又拿出旧报纸对照了阵子,点了点头。两个人如此这般转悠了好半天,才带着迷茫的眼神,悻悻而去。” 王元吉接上说:“我们当时都很纳闷儿,有人还当做一桩‘可疑事件’,向当时的书记兼经理张进宝做了汇报。张进宝更不敢怠慢,也向上级做了汇报。据说,上级也很重视,还向市里做了汇报……” 王元吉又有声有色地说道:“不料想,在我们发现日本人围着饭庄转的第二天,姬鹏飞部长又来了。他下了汽车,一看大门口挂的还是‘春风饭庄’的牌子,不由生了气,立即把张进宝叫出大门外,严肃地批评说:‘你们应当知道,丰泽园饭庄是老字号,是中国鲁菜名店,这个名称,关系民族文化,关系国家的声誉,你们怎么可以随便改呢?你们必须马上改正,挂上丰泽园饭庄原来的,也就是抗战前和解放前一直挂着的老牌匾。’姬部长说完,大门也没进,就上车走了。” 王义均补充说:“姬部长回到部里,大概是亲自给万里同志打电话,表达了自己的意见。因为姬部长走后不久,万里市长办公室就给张进宝打来电话,命令他必须按姬部长的要求,立即挂出‘丰泽园饭庄’的老牌匾。” 做为国家外交部长的姬鹏飞,为什么这么关心起丰泽园饭庄老字号的牌子呢?王义均回忆说:“当时大家都觉得十分奇怪,议论纷纷。我们大伙都觉得,姬部长这么重视丰泽园老字号的牌子,很可能和国家大事有关,没准还和两个日本人前几天围着丰泽园转悠的事有关系。嘿!还真叫我们猜着了,原来的确是这么回事。这件事的来龙去脉,我们是事后才知道的。 “原来自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,到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之前,整整27个年头,中日两国仍处在敌对状态,没有外交关系。这对两国人民都是不利的。经过我国政府和日本和平人士的努力,两国决定恢复中日邦交。”(笔者注:1972年9月25——30日,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,应邀前来访华,商谈恢复邦交事宜;此前的8月份,日本来华谈判的先遣队、自民党访华代表团,曾先后来到北京,谈判恢复邦交具体事宜) 王元吉又接上王义均的话头说:“原来日本代表团先来的工作人员中,有两位和平人士,都是有名的美食家。一位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,一位早在1950年‘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’期间,就曾来过北京,并且都曾品尝过丰泽园饭庄的菜肴。他们当时都被丰泽园饭庄的美食佳肴所倾倒。因此,其中一位大饱口福之后,还拍下了不少照片。他们回国之后,还在本国报刊上,发表了介绍中国北京丰泽园饭庄菜肴的文章,以及高悬‘丰泽园饭庄’匾额门面的照片,并且将报纸收藏留做纪念。” 王义均也补充说:“据说,这两位日本朋友在这次来北京之前,就决定公务之暇,一定要再去品尝一下丰泽园饭庄的美餐。他们怕时间太久了,记不住丰泽园饭庄准确的所在地了,就把印有丰泽园饭庄门面、牌匾的旧报纸也带上了。这就是这两个日本朋友围着丰泽园饭庄转悠、还拿出一张旧报纸对照的原因。据我分析,很可能是这两位日本朋友向外交部反映,他们找不见丰泽园饭庄了,姬鹏飞部长才亲自过问这件事,使丰泽园饭庄老字号金字招牌得以恢复的。” 关于丰泽园饭庄老字号的恢复,和“丰泽园”三个金字招牌的重新挂出,2003年11月22日,我们在访问从1960年到1975年都在丰泽园饭庄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石淑泰时,她还讲了一个动人的小故事。
石淑泰说:“我在‘文革’中被‘打倒’了,上级有事自然是找当时的负责人张进宝同志。老张一接到市政府‘恢复丰泽园饭庄’名称、‘挂出丰泽园招牌’的指示,可就做了大难。因为他知道:丰泽园饭店大门口挂的老牌子——清朝秀才李琦于1930年写的‘丰泽园’三个大金字的金匾,在1966年‘文革’开始不久,就被‘造反派’和‘红卫兵’当做‘四旧’,给砸了个‘尸骨无存’。张进宝情急之下,找几个人合计了好半天,打算采取权宜之计——请人仿照李琦的笔体,写下‘丰泽园’三个大字,压住‘春风’二字,贴在了大门口的牌匾上。” 王义均风趣地补充说:“其实,李琦老先生写的‘丰泽园’三个大金字的匾额,并没被‘红卫兵’们砸烂。而是石淑泰同志用糊弄日本鬼子的办法,把金匾保存住了。原来‘文革’一开始,石书记就预感到,‘造反派’们会砸这个金字招牌;于是,她暗中布置,叫王世珍老师写了‘为人民服务’五个大字,贴在匾上,盖住了‘丰泽园’三个金字。‘造反派’们气势汹汹地来破‘四旧’、砸匾额时,一看‘为人民服务’这五个大字,明知‘内有文章’,但面对‘最高指示’,也没敢动手砸。事后,石书记和王世珍师傅叫人悄悄把匾额摘下来,又叫人偷偷保藏起来了。” 石淑泰笑着补充说:“当时保藏这块牌子的人,就是王义均同志。我们为什么交给王义均同志保藏呢?一是他政治品质好,靠得住;二是他会武艺,拳脚上有功夫,‘造反派’们也怕他三分。” 王义均接着说:“没过两天,在姬鹏飞外长陪同下,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,来丰泽园饭庄进餐,前几天围着丰泽园饭庄转的那两个日本朋友也跟来了。这两位朋友在大门口站了好一阵子,端详着‘丰泽园’三个大金字,脸色阴晴不定,叽哩咕噜地也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。大概,他们是在猜想:‘这牌子为什么会出来呢?’不过,他们走时,却是喜笑颜开的。据翻译同志讲,他们说:‘一点儿不错,这牌匾上的字体,这店里的菜肴的滋味,说明了此处的确是丰泽园饭庄。” 据王元吉老师傅回忆说:“我当时曾参加这次接待工作,听翻译讲,一个日本官员说:‘我们这次中国之行的最大收获之一,就是圆了渴望多年的、中国丰泽园的美食之梦!我们回国后,应当邀请丰泽园的朋友,到日本去显显身手,使我们更多的日本人尝到中国菜的滋味!’……” 王元吉说得不错。果然不久,日本朋友就接二连三地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,请丰泽园饭庄的厨师到日本国表演烹艺,在日本国开丰泽园饭庄分店。
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