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菜文化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会员
市菜文化网 门户首页 海参王师门 查看内容

第十九章 王磊部长雪中送炭(摘自 《王义均传》)

2011-1-28 22:12| 发布者: 管理中心| 查看: 844| 评论: 0

第十九章  王磊部长雪中送炭

说起丰泽园饭庄的发展史与个人的成长史,王义均还深情地说:“除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指导,使我们丰泽园人念念不忘之外,还有当年的老市长,老部长王磊同志!”(笔者注:王磊同志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、市委副书记、商业部长、国家经委副主任,长期分管饮食服务行业)

关于王磊关心丰泽园的事,丰泽园的史料中有如下记载:“王磊同志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和商业部部长期间,对鲁菜的提高,对丰泽园的发展,都是非常关心的……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重要食品原料都是定点、定量供应;高档食品原料,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。为了保持丰泽园饭庄的鲁菜风味,王磊同志可做了大量的工作。”

关于王磊同志关心丰泽园、关心中国鲁菜发展的事,丰泽园饭庄的老职工们,都能顺口讲出不少事例。

王义均回忆说:“我第一次见到王磊市长,是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,地点是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交际处(笔者注:当时“国庆十周年招待会筹备办公室”设在这里)。开始,我并不认识王市长。那时,我是跟随特级宴会设计师王元吉老师傅,去参加国庆节招待宴会设计工作的。国管局局长高登榜亲自主持会议,传达、研究了许多重大事宜,如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、越共主席胡志明的席位座次、登天安门检阅主席台观礼人员席次,等等。会上,具体研究了王元吉老师傅等人提供的‘国庆十周年招待宴会’菜单。我在这个会上才知道,国庆招待会将于1959930日下午79时,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;参加招待会的国内外宾客,就有5000多人!”

王义均说到此处,开始兴奋起来。他说:“在研究菜单时,我见一位身穿灰色中山服的领导同志,讲话最多。只见他是个大高个儿,长圆脸儿,两眼神采奕奕,腰板挺拔神气,相貌十分英俊。招待宴会上的菜单,可以说是按他的意见定稿的。他最后还指示说:‘这个菜单,要请总理过目。’当时研定的菜单是:一、冷菜:桂花鸭、叉烧肉、凤尾鱼、珊瑚白菜、红椒、油焖笋、鲍鱼、局鸡、挂鸭、酱牛肉、炝黄瓜、姜汁扁豆、冬菇;二、热菜:烧四宝、口蘑烧鸡块;三、点心;四、水果。”

 

王义均仍兴奋地接着说:“菜单确定后,这位领导还特意对参加宴会设计的厨师和设计师们交代,每道菜的风味应如何保持、上菜的礼节一定要严格遵守,不得有任何失误。他的讲话头头是道,使人佩服。临散会,他还拉着王元吉师傅的手,嘱咐说:‘市里已经定了,你们丰泽园还要派厨师参加烹饪工作。回去告诉王万杰同志(笔者注:王万杰当时是丰泽园饭庄的党支书兼经理),你们的任务只能搞好,不能出任何差错。’我当时觉得这位领导十分了不起,忙小声问王元吉师傅:‘他是谁?’王元吉师傅悄悄对我说:‘他就是分管全市饮食服务业的最高领导——咱们北京市的市委副书记、副市长王磊同志呀!’从此,我认识了王磊同志。”

王义均又回忆说:“我第二次见王磊市长,是1960年初。那时是王市长到丰泽园饭庄视察,我参加了服务工作。只听他对饭庄领导说:‘国家已面临极严重困难,你们丰泽园也要大难临头,你们要有个充分思想准备。有困难可以直接找我。’当时,我对王市长的话还很不理解。不过,我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。因为国家很快进入了人们常说的‘三年自然灾害’时期。在这三四年中,各种食物奇缺,大家都勒紧腰带过日子;以经营高中档菜为主的丰泽园饭庄,可真个是大难临头,难以活下去了。”

鉴于许多人对“三年自然灾害”时物资供应奇缺的情形不大了解,我们特根据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大事记》的记载,做些介绍:

1958年‘大跃进’运动中的高指标、浮夸风,带来了严重危害。1959年以后,又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,粮食大幅度减产,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国家采取了降低城乡人口粮油供应标准,压低粮食定量的办法。”(204页)

“今年初(1960),国家经济情况已经十分困难,市场供应相当紧张,中央除多次发出指示紧急调运粮食支持最困难的地区外,还采取降低城市人口粮油定量等措施。”(219页)

1961316日,经与中央统战部和商业部等有关部门商量,并报请国务院批准,从4月份起,对高级民主人士采取定量定点供应水果的办法,每户每月供应水果10斤,凭证在政协礼堂小卖部购买。供应范围:一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行政7级人员25人。二、国务院各部(委)部长(主任)、副部长(副主任)及7级人员36人。三、全国政协常委、副秘书长及7级委员42人。总计103人。”(230页)

“……四、1962年上半年机关生活安排:肉,34月份每人每月半斤,由总务处发到食堂,567月份由各食堂在自养的猪中自行解决;油,211月,每人每月一两,发到食堂;蚕豆,每人1斤,发到食堂;糖稀,卖给18级及以下的工作人员,每人每月1斤;……鱼,345月每人每月3斤,交给食堂处理;蔬菜,14月,每人每月27斤,发到单位。”(251页)

我们从以上情况中可以看出,当时的饮食原料市场,可以说是匮乏到了极限。而丰泽园饭庄,不仅是当时北京各界名流、各地来京名流聚餐的重点饭庄,而且是中央和北京市接待外宾的重点饭庄之一。这样的饭庄,自然需要大量高档烹饪原料,而市场上却是“空空如也”。这就是王磊说“丰泽园可要大难临头”的根本原因。

王义均回忆说:“我第三次见王磊同志,是1960春末夏初的一天,我跟随牟常勋师傅到护国寺街9号(清王朝庆王府西别院)梅兰芳先生家办外烩时。”

王义均介绍情况说:“梅先生是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,当时担任中国京剧院院长、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、中国文联副主席。梅先生是位地道的美食家,自从丰泽园从1930年开业,到梅先生1961年去世,他始终是丰泽园的常客;到他家中去办外烩,也是常有的事,所以,他和丰泽园的厨师大都很熟悉。我们每次去给梅兰芳先生办外烩,大家都是高高兴兴,但这次却大不相同了。”

王义均回忆说:“我们去梅兰芳家的路上,牟师傅就唉声叹气地说:‘义均,看起来,咱爷儿们今天是非栽不可……’我们一走进梅先生家厨房,牟师傅听说客人中有余心清和王磊,就更担心了。他又悄悄对我说:‘要什么,没什么;怕谁来,谁偏来……’我心中明白,牟师傅第一担心的,是原料问题。因为我们都知道,梅兰芳先生最爱吃的三道菜,是葱烧海参、砂锅散丹(又叫丹凤朝阳)和醋椒活鱼。而做葱烧海参,最好是用章丘大葱,可我们只有一般的大葱;做砂锅散丹最好是用鲜嫩的香菜,可我们只有干瘪的香菜;做醋椒活鱼,必须用活鱼,可我们只有冷藏的鱼。牟师傅第二担心的,是余心清和王磊,因为大家都知道,这二位都是顶尖的美食家,菜上的毛病,瞒不过他们的眼去。”

王义均苦笑着说:“不出牟师傅所料,这三道菜一上席,梅兰芳先生就皱了眉头,大概是碍于情面,他没有吭声。余心清一品尝也摇了头,大概也是碍于情面,也没多说。王磊市长可就不同了,他把牟师和我叫到席上,指着这三道菜说:‘你们自己尝尝,香菜不香,还像嚼皮条,这是什么砂锅散丹?葱烧海参,没葱香味,是哪家子的葱烧海参?醋椒活鱼,一点新鲜气都吃不出来,这也叫醋椒活鱼?恐怕这鱼死了多久,你们也说不上来……’”

王义均仍苦笑着说:“我当时没敢吭声。牟师傅则直爽地说明了情况,并最后说:‘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。王书记,这怪不得我们呀……’王磊同志听了牟师傅的话,叹了口气,也没再说什么。但是,第二天,王磊同志就来到了丰泽园饭庄。他找到书记石书泰、经理赵丛林(笔者注:当时王万杰已调走),问他们有什么困难。石书记和赵经理当即实事求是地汇报说,如今在市场上很难买到新鲜香菜,连东来顺也买不到,活鱼更是难得一见;现在市场上只有‘九二米、‘八一面’(笔者注:普通的米、面),连精粉、精米都买不到;还有海参,只有大路货,上好的胶东参、大连参,也极难买到;进口货,更是凤毛麟角……因此,许多高档宴会都没法子办好……’”

王义均说到这里,才眉开眼笑了。他说:“王磊市长办事干脆利索,他听了石书记和赵经理的汇报,当即采取了五项具体解决措施:

“一是立即打电话通知四季青公社说:‘你们必须保证丰泽园饭庄和东来顺饭庄这样的名店,一年四季有新鲜香菜和其它新鲜蔬菜,不能断档。’

“二是接着又打电话给马连道仓库说:‘你们库房存的上好的海参,及其它高档原料,要首先保证丰泽园饭庄用。’

“三是给养鱼场批条子说:‘丰泽园饭庄的鲜活鱼虾,要保证供应。’

“四是给‘三十四号特供点’(笔者注:专门供应中央首长、外事活动特需品的供应点)批示说:‘丰泽园饭庄所需高档原料,请及时供应。’

“五是留下亲笔信,叫丰泽园饭庄派人去山东,直接去采购上等海参。”

王义均说到这里,长出了一口气。才接着说道:“这一下,可把丰泽园饭庄给搞活了。当时,我们丰泽园饭庄的干部职工,一提起王磊部长(笔者注:王磊同志后来当了商业部部长,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“王部长”),没有不竖大拇指的。不过,对于王部长为什么这么做,我们大家当时可都没去多想。后来,我从王部长的一次谈话中,,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。

“那是19747月,丰泽园饭庄派年轻有为的厨师尹振江、武宝成、任胜利、李保红、王云江等五个人,到烟台几家大饭庄学习归来之后,消息传到了王部长的耳中。王部长就亲自来到丰泽园饭庄,首先表扬饭庄领导说:‘你们这么就做对了。鲁菜一定要发展,要与时俱进,适应时代潮流。但万变不能离其宗。也就是说,鲁菜就是鲁菜,不能串了味儿。鲁菜的发源地在山东,你们派人到这个发源地,去汲取营养,太好了。这是保持鲁菜传统风味的一个好办法。’”

王义均的得意弟子尹振江(笔者注:现任丰泽园饭店总厨师长),补充说:“王部长办事十分认真,当时就叫我们当场表演一下所学的功夫。我表演的头一道菜是盐椒里脊,受到了王部长的表扬。他说:‘不错,地道山东风味。’我表演的第二道菜是酱汁活鱼。结果出了洋相。原来烹制酱汁活鱼,传统做法讲究用斤半左右的活鱼。我为了显得‘大气’些,用了条二斤半的活鱼。王部长一看就摇头说:‘小尹呀,本事还没学到家,这道菜,不能用这么大的鱼。鱼大了肉老,口感不好。难道师傅没教给你?’我的脸一下子红了,老老实实地说:‘师傅教了,可我没照师傅说的做……’”

王义均接着说:“王部长在看了尹振江等人的表演后,又语重心长地说:‘总的来说,你们学习得很不错,这很好。但你们还得刻苦学习。鲁菜是中国的名菜,丰泽园是中国鲁菜的名店,代表着咱们国家的烹饪水平,你们的菜做得好坏,关系着咱们国家的声誉。你们做好了,就为国家争了光;做不好,就丢中国的人。你们肩上的担子,可着实不轻啊!’”

时至今日,王义均回忆起王磊同志时,仍十分感慨地说:“王磊同志关心丰泽园、关心国家民族利益的言行,真叫人终生难忘。他从当市长到当部长,都时常来丰泽园检查指导工作。他每次来,或对烹饪工作,或对服务工作,都要提出一些改进意见。既使是他调到国家经委当副主任和离休以后,还是时常惦记着丰泽园饭庄和鲁菜的发展。如1990年丰泽园饭庄成立60周年时、1994年丰泽园新楼建成改称‘丰泽园饭店’开业典礼时,王磊同志都亲临指导工作。”

王义均举例说:“1994920日,丰泽园饭店开业的那天,当我陪同李秋洁经理、金玉华书记向他和万里同志敬酒时,王磊同志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:‘你们的丰泽园,在北京可是鲁菜的台柱子,也可以说是中国鲁菜文化的一面旗帜,你们在继承与发展鲁菜技艺上,在继承与弘扬鲁菜文化上,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现在改革开放了,中国要进入wto了,国内外的名餐名饮蜂拥齐上,这可是对你们前所未有的挑战啊!’……”

王义均谈了这些事,又意味深长地说:“王磊这位老市长、老部长,和我们丰泽园,可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但是,我认为他也受了委屈。”

王义均为什么说王磊与丰泽园“结下了不解之缘”,还“蒙受了不白之冤”呢?原来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,突然有一天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,发表了王磊“吃白食”的消息。这件事引起了当时党的总书记、国家总理的高度重视,在国内外、党内外都发生了重大影响。

对于这件事,王义均有自己的看法。他说:“上头到底是怎么回事,我们不了解。但下头的实际情况我们清楚,因为当时我是丰泽园饭庄的总厨师长,王磊同志来丰泽园,差不多每次我都是接待者之一。因此,我对王磊同志表现很清楚。我见到的情况是:

“王磊同志很像余心清余老,很喜欢吃,也很会吃,是位地地道道的美食家;王磊同志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,在清廉方面,也很像余老。比如,凡是他自己在丰泽园请客,或者是自己吃饭,都事先声明:‘我们是来解馋的。’都是按价付款。王磊同志来丰泽园饭庄指导、检查工作时,吃了饭也都要付款,我们自然是只收个成本价。

“有时,我们研究制做了新的菜品,总是主动打电话,请这位地道的美食家来品尝、鉴定。这么做时,我们当然不能收他的钱。但当时有的小青年不了解情况,认为王磊同志是在吃‘白食’,可能还有其他原因,结果就造成了王磊同志受委屈的事件。”(笔者注:当时,人民日报和新华社,都用很大篇幅报道了所谓的“王磊吃白食”事件)

提起这件事,王义钧最后总是十分感慨地说:“王部长可称得起‘大人大量’,他还和以往一样,照常来丰泽园吃饭、宴客,对此事从来不做辩解。因此,我更加佩服我们的王部长。”

王义均每次谈到王磊部长关怀丰泽园饭庄、关心中国鲁菜时,除了“抱打不平”一阵外,还总是颇有感慨地说说万里同志。他说:“丰泽园饭庄能有今天,和王磊同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,和万里同志的大力支持,也是绝对分不开的。吃水不能忘了打井的人,写丰泽园的历史,还必须写上万里同志几笔。”

 

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 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

最新评论

站长联系方式:QQ 86783780 Email:mabuyukf@sina.com 电话:13963 1 56001 如您有什么建议、投诉或是合作,请电话联系 本站原创内容,发表者拥有版权,中国海参文化网拥有展示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! 版权纠纷请版权所有者寻找发行者自行解决,中国海参文化网尽力协助,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!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市菜文化网

GMT+8, 2025-4-26 00:31 , Processed in 0.062500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