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菜文化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会员
市菜文化网 门户首页 海参王师门 查看内容

第十六章 王义均家庭小插曲(摘自《王义均传》)

2011-1-16 22:51| 发布者: 管理中心| 查看: 942| 评论: 0

第十六章  王义均家庭小插曲

1959年,王义均已经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人了。王义均是1953年结婚的,妻子名叫姜宜芝,他们有四个孩子。老大是女儿,1955年出生,叫王爱玲;老二是个男孩,1957年出生,叫王东周;老三又是个男孩,1959年出生,叫王乐周;后来(1967年)又生了个女儿,叫王爱丽。

王义均和姜宜芝,结婚已经整整半个世纪。2003年,已是“金婚”庆期。五十年来,他们夫妻二人从青丝如墨,到满头银发,都一直互敬互爱着,他们是一对典型的恩爱夫妻。

王义均的妻子姜宜芝,自小受中国传统美德熏陶,是个地道的贤妻良母。王义均常深情地说:“我年轻的时候,就知道忙工作,家里的事情顾不上管,也没想到多去管;后来又经常出国,一出去就是一两年,家里的事就根本顾不上管了。因此,家里的大事小情,都是宜芝一个人操持的。”

王义均具体说道:“最使我感激的,也是使我时常内疚的,是我的两位老人,主要都是由宜芝和我的弟弟、弟媳们孝养的。尤其是我的老娘,她老人家病重、病危、与世长辞,我都不在国内(当时我在美国新泽西州中国饭店工作,家中多次去电报、信件催我回国,但老板怕影响他们的利益,都没告诉我),又都是宜芝和弟弟、弟妹养老送终的。”

王义均又说道:“还有我们的四个孩子,说实在的,我也没管多少,也都是人家宜芝一手抚养大的。现在想起来,还真很后悔,感到对不住我这个老伴。所以,自打退居二线以后,只要有空,我就抢着干点家务事,比如做菜做饭,我是内行,就抢着做,并且变着法儿做得好吃点。我见老伴和孩子们吃着香甜,心中乐滋滋的,又成了一种享受。”

提起丈夫王义均,姜宜芝则深情地说:“义均这个人,从小我就了解。他为人厚道,心眼好,讲仁义,说直理,凡事儿先为工作着想,凡事儿先为别人着想。因此,我非常敬佩他的为人,所以就处处支持他。当然,一家有一家‘难念的经’,有时家里也闹点小矛盾,尤其事儿多忙不过来的工夫,我也说一两句气话。但事后我就后悔。因为义均一心为工作,一心为朋友,我不该拖累他。”

说起王义均和姜宜芝的“婚事”和“家事”,也有些小插曲。

王义均和姜宜芝的结合,虽然是凭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,但二人却也是“情投意合的,两相情愿的”。其原因是双方都曾十分郑重的,在相互“考察”上都动了“真格的”。

原来王义均是福山县河北村人,姜宜芝是福山县百堡村人,两个村子只隔着一条称做“北河”的小河沟(笔者注:因为河北村南面的黄金河俗称“南河”,而此河在河北村的北边,所以人们称它为“北河”)。两个村子隔河相望,近在咫尺,双方家长对对方家世、人品自然都互有耳闻,知道对方是忠厚人家。因而经媒人介绍,双方家长是“一拍即合”。

但是姜宜芝和王义均这对尚没结婚的小两口,却都是有心人。他们各怀心事,各自对自己的终身大事都十分郑重,并且各自采取了“考察”行动。

首先是姜宜芝。她是1931年生人,比王义均大两岁,懂事多些,常听人说,有些到北京、天津、济南混事的青年,把持不住自己,沾上吃、喝、嫖、赌、抽(指抽大烟)的毛病,有的成了“败家子”,有的还长了“脏疮”,实在可怕。因此她请求父母,托本村在北京混事儿的人,对王义的的人品、行为,专门多次进行了调查。

山东人办事是认真的。姜家委托的“外调”人十分负责,对王义均的情况调查清楚之后,乘过年回家,还专门跑到姜家报告说:“你们就一百个放心吧。北京丰泽园是个有名的大饭庄,上上下下一百多号人,异口同声地说,王义均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小伙子,不光人品好,长的英俊,还好学上进。”姜宜芝听了这些“外调材料”,这才喜上眉梢,笑在了心头。

再就是王义均。他虽然比姜宜芝小些,可他的心眼并不少。他对姜宜芝先是“旁敲侧击”地“摸底”——如“偷偷”了解姜宜芝的长相,托朋友了解姜宜芝的人品。他得到满意的“答复”之后,还进行了面对面地“考察”。

原来河北村和百堡村都座落在渤海边上,每当海水退潮时,两个村的男女青年们就争先恐后,到海滩上拣海味,当地人称为“赶海”。王义均为了看看姜宜芝到底是个啥模样,请假回家时,就特意一连“赶海”几次,要当面见识见识自己的“未婚妻”。当王义均看见姜宜芝这位大姑娘不光长得身条匀称、秀美端庄,而且很会干活时(专拣海参等好东西),才偷偷笑着回了北京。

常言说:“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”。王义均和姜宜芝也不例外。1953年的王义均,虽然已经在丰泽园饭庄干了七八年,但还是个“杂工”,收入很有限,月薪才只有50——60斤小米,仅够一个人吃穿用,没有多少余剩,拉家带口是办不到的。因此,王义均和姜宜芝结婚以后,从1953年到1958年的五六年中,还一直是两地分居。姜宜芝是个通情达理的人,就一个人在老家种地干活,侍奉公婆,抚养儿女,一点怨言也没有。

直到1959年,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,王义均的收入增加了不少,月薪达到了78元。当时的78元,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元。王义均觉得可以养活四口之家了,这才把姜宜芝和长女王爱玲、儿子王东周三人接到了北京。

不料这回王义均的命运却不佳——老天故意捣乱,国际风云突变,外忧内患齐来——从1960年开始,国内大面积的、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,加上前苏联撤专家、逼还债,国家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。

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。当时降临到王义均头上最现实的问题是:用什么东西养活这四口之家?当时国家为了渡过困难时期,对粮食、肉类、蔬菜等副食品,都实行了“定量供应”。在城市里,上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,下至普通干部职工、老百姓,一律按户口、持票证购卖食物。王义均的月定量只有粮食30多斤,最多时也不到40斤,食油每月只有半斤,猪肉只有二两,白糖也只有二两,带皮的花生才只有半斤,并且只能凭票证才能买到这些平价供应的实物。

而姜宜芝和两个孩子,因为还没有上上北京市的户口,就什么票证也没有。换句话说,就是姜宜芝和两个孩子,连一斤平价粮、一点平价副食品都买不到,只能靠王义均的收入和供应过活。也就是说,王义均一家四口人,一个月最高只能买到平价粮40斤、半斤油、二两肉、二两糖、半斤花生。王义均每月工资78元,不算少。但当时一斤高价点心就十来元;一斤高价玉米面,也一两元钱;一斤高价萝卜,也一元多。78元钱,能买点啥?王义均可真发了愁!

姜宜芝母子三人怎么办?当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:一条是回到农村去,和老人一块儿熬日子;二是留在北京,一家四口共渡难关。王义均和姜宜芝左思右想之后,选择了后者——留在北京,共渡难关。

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?姜宜芝回忆起当时的情况,还颇有些伤感地说:“农村老家是绝对不能回去的。一是当时山东福山县老家的人,比城市人生活还困难得多。一个壮劳力出一天工,只能挣几分钱。我们回去了,只能给老家人增加负担。两位老人一定会勒紧腰带,省下粮食叫我们吃,我不忍心这么做。二是我们山东人讲究个体面,在北京混不下去,回了村子,叫人看不起。人有脸,树有皮,我不能这么回去。”

在谈到留在北京共渡难关的岁月时,姜宜芝的眉倒舒展开了。她坚毅地说:“为了让义均安心工作,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,我什么苦都能吃,我什么罪都能受。困难的那两三年,我一分饯都不乱花,就是定量供应义均的半斤平价花生,才几角饯,我也从来没有买过。孩子们见别人家的孩子吃花生,馋的流口水,我心疼地掉眼泪,但一咬牙,就是没给他们买过一回。因为几角钱就可以买我们一家人一天吃的青菜呀……”

姜宜芝比王义均大两岁,如今都七十出头了,提起当年的事,还豪情满怀地说:“当时,为了生活,为了孩子们,为了义均安心工作,为了使家中老人们放心,我什么苦都能吃,我什么活儿都干,挖野菜,糊火柴盒,拣白菜帮子,拾煤渣,给人家洗洗涮涮……”

提到“三年自然灾害”时家庭生活的情形,王义均则伤感地说:“当时,宜芝累得脸色煞黄,一点血色全没了,还浑身浮肿;两个孩子都瘦成了皮包骨,只是眼巴巴地盼着吃的,真叫人看着心酸、心疼。当时,有人捞点“外快”,有人顺手牵羊拿店里的东西,可我是个党员,必须首先干好工作,邪的歪的绝不干。饭庄的工作又总是黑夜白天地忙,顾不上家。家里的这些难事,都落在了宜芝一个人肩上。如今我一想起这些事来,心中还总是内疚。”

王义均接着又动情地说:“我们家当时还真碰上了好人,帮我们渡过了难关。这个人,就是小时候同我在黄金河上胡闹的同班同学、绰号‘及时雨宋江’的王修德。当时,王修德的哥哥王刚德在人民大会堂工作,人民大会堂在吃喝上对职工有特殊照顾,他们的家庭生活困难小些。是他,把自己的大部粮票、油票、布票,还有他哥哥的部分粮票,月月给我家送来。当时,丰泽园组织上,还有不少朋友,见我家实在困难,都伸出过援助之手。这样,我一家才渡过了难关。”

王义均说到这里,更是激动不已。他满怀感激之情说:“老人们常说:‘吃水不忘打井人’。我和老伴每每想起这些事,就和孩子们叨念一阵子:这要是在旧社会,我们一家人就是不饿死、冻死,也得愁死;你们可千万别忘了新中国的好处,千万别忘了这些好人的恩德。”

姜宜芝也激动地说:“老人们常说:‘众人捧柴火焰高’。这话说得有理。在组织上和同志们的帮助与关怀下,我们家从当时的四口人,已经发展成一个十四个人的、幸福的大家庭了!”老人说着,也自豪地说:“我们一家人,除了我这老太婆,用我们山东老家人的话说:现在可都成了点儿‘气候’了,我们总算没给山东人丢人!”

王义均和姜宜芝的大孙子王克,已经上了大学,有了自己的见解。他则评论说:“论给国家做贡献,自然是爷爷功劳大。但是,论对家庭做贡献,还是数奶奶功劳大!再说,没有奶奶的全力支持,爷爷也做不出那么多成绩来。因此总的说来,在为祖国、为山东人、为福山人、为老王家争光上,还是奶奶功劳大!”但是,王克又老老实实补充说:“不过,要说做菜,还是爷爷做的好吃!”

说起现在的家庭成员的情况,王义均也非常满意:“使我十分欣慰的是我一生热爱烹饪事业,我们的子女们,大女儿王爱玲跳了行,在北京铁路分局设计所担任工程师;大儿子王东周跳了行,在北京汽车配件厂开车,其他的孩子都继承了我的事业。”王义均说着,扳起手指数着说:

“一是大女婿王新文,原本在丰泽园当厨师,后来在日本从事料理工作,现在回国自己开起了饭馆;

“二是大儿媳朱莲如,现在是北京天伦王朝饭店的高级面点师,全国名面点师,北京烹饪大师,第四届北京烹饪大赛金牌获得者;

“三是二儿子王乐周,原本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当厨师,现在在日本一家酒店从事料理工作;

“四是二儿媳闫凤芹,原本在丰泽园工作,现在也在日本从事料理工作;

“五是小女儿王爱丽,原本在北京长城饭店担任厨师,现在也在日本从事料理工作;

“六是小女婿刁龙,也是学厨艺的,原是长城饭店的厨师,现在也在日本从事料理工作。”

说起第三代人,王义均和姜宜芝更充满了幸福感。他们介绍说:大孙子王克,已经上了大学;二孙子王仁,也上了高中;外孙王泽光、外孙女刁雪飞,也都上了大学和高中。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可爱……”

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 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

最新评论

站长联系方式:QQ 86783780 Email:mabuyukf@sina.com 电话:13963 1 56001 如您有什么建议、投诉或是合作,请电话联系 本站原创内容,发表者拥有版权,中国海参文化网拥有展示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! 版权纠纷请版权所有者寻找发行者自行解决,中国海参文化网尽力协助,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!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市菜文化网

GMT+8, 2025-4-26 00:31 , Processed in 0.094726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