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遍访名师博采众长 王义均在“将军宴”上表现突出,各级领导对他更加重视。那时候工作之余,会非常多,领导上时常叫他小会发言,大会讲话;这样一来,他学习钻研技艺的时间就很少了。对此,王义均很苦恼,但又不好推辞。他找到师傅牟常勋诉苦说:“团支部、党小组、工会、班组,各种各样的会,没完没了。不去吧,人们会说我骄傲自满,觉悟不高,去吧,啥本事也甭想好好儿学了……” 常言说得好:“姜是老的辣”。牟常勋完全理解徒弟的心情。他听王义均把情况和想法一说,稍沉了沉,就有了主意。他说:“你从莱比锡一回来,不就说要向王书记建议,组织你们青年人到别的店、找别的老师傅们去学艺吗?据我了解,王书记也早有这个意思。我看我们不如去找王书记,请他批准,出去学习,来个一举两得:既躲开了没完没了的会,又学了本事;待学习回来,‘将军宴’的热劲儿也就凉了……” 王义均听罢却摇头说:“师傅,关于请求领导上叫我们青年人出去学习,我当时是脑子一热说的话。自从拜你老为师后我才发现,就你老的功夫,也够我学一辈子的,干嘛还出去学?” 牟常勋把大脑袋一摇,说道:“义均,这回你可就说错了。干咱们这一行的,可是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光跟我学不行,光在丰泽园学也不行。这是坐井观天。你必须出去走走,开开眼界。中国不光有咱们的山东菜吃香,还有宫廷菜、粤菜、川菜、淮扬菜、谭家菜,多了去啦!各菜系都各有各的优长,都深受人们的欢迎。你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厨师,就得向所有菜系的老师傅们学习,就得纳百家之长,为自己所用。否则,你就永远是井底的蛤蟆……” 王义均原本以为,丰泽园饭庄厨师的本事,就“天下第一”了呢。今天听牟师傅这么一说,真可谓是眼界初展,“茅塞顿开”。他听得入了神,情不自禁地说道:“师傅这么一说,我才明白了:我就像坐井观天的蛤蟆,太可笑了……”王义均怀着好奇心,又忙问道:“师傅,你认识这些菜系的师傅们吗?人家肯教我吗?” 牟常勋笑笑说:“当然认识,我和他们不光认识,还都在一起切搓过手艺。比如仿膳饭庄、专攻清宫御膳的王景春老师傅;玉华台饭庄、专攻淮扬菜的张福祉老师傅;北京饭店、专攻川菜的罗国荣老师傅,北京饭店、专攻谭家菜的彭长海老师傅;还有鸿宾楼饭庄、专攻回民名菜的宋少山师傅,等等,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活,都是名扬全国的烹饪大师!” 王义均是个一点就透的人,听牟常勋师傅这么一介绍,连连点头说:“师傅说的是。我们是得走出丰泽园的大门,去纳百家之长,使我们丰泽园的山东菜更好吃,更受顾客欢迎……” 于是,师徒二人立即找到王万杰,提出了他们的意见。早有派青年人出去“取经”的王万杰,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。鉴于当时各饭庄、酒店之间,“门户之见”还比较深,王万杰决定派两个精明的青年厨师——王义均和时广南,先出去趟趟路子。 “你们是代表丰泽园饭庄出去‘留学’,去‘取经’的。”王义均和时广南临行前,王万杰嘱咐他们,“你们—定要谦虚谨慎。把本事学到手,取回真经,就是好样的。但不能丢丰泽园的人。” 王义均和时广南此次“留学取经”的收获都很大。本文单说王义均。 据王义均回忆,根据牟常勋师傅的指点,他们去“取经”的第一站,是仿膳饭庄。当时的仿膳饭庄,还开在北海公园内的北岸(1959年才迁入现在的琼华岛北侧),开始名叫“仿膳斋”,是由清宫廷菜库买办赵仁斋,和御膳房名厨师孙绍然、杨青山等,于1925年创办的,专门经营各种清宫御膳菜肴。当时在全国独此一家,别无分店。 提到去仿膳饭庄学习的事,王义均不由感慨地说:“牟师傅说得一点儿不错:我过去真是‘坐井观天’了。爬上‘井’来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当时的仿膳就已经能烹制数百种菜肴。仿膳的珍贵菜凤尾鱼翅、红扒熊掌、金蟾望月、一品官燕、蛤蟆鲍鱼、人参烩鹿尾、麻辣猩唇、抓炒驼峰、芙蓉虎鞭汤、烤熊肉、烤黄羊腿、烤鹿肉等,以及名扬全国的名菜罗汉大虾、田七烩子鸡、熘鸡脯、荷包里脊、干煸肉末等,均制做精细,色形美观,味道醇鲜,软嫩清爽,色、香、味、形统一。另外,他们的宫廷小吃芸豆卷、豌豆黄,小窝头、肉末烧饼,等等,也是制做精细,玲珑小巧,香甜诱人。” 王义均回忆说:“当时接待我的是仿膳第二代传人、中国顶尖的名厨师王景春老师傅(特一级厨师董世国是他的徒弟)。他一听说我是牟常勋的徒弟,当即另眼看待,倾囊相授。我一到仿膳,他就将自己的代表作——荷包里脊、干煸肉末、熘鸡脯等的绝活,一一传授给了我;不久,他又将十几样珍贵菜肴,从原料选择到烹饪技巧,一一教给了我。” 王义均“留学取经”的第二家,是北京饭店。王义均说:“这可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。根据牟师傅的指导,我首先拜见了特级烹饪技师、中国川菜大师罗国荣。罗国荣大师早在1933年,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年,就已成川菜名厨;连大文人郭沫若都称他为‘西南厨界第一把手’;1953年调到北京以后,他曾随周恩来总理赴莫斯科、日内瓦、万隆等地,专为中央领导人做菜。” 说起罗国荣大师,王义均有声有色地说:“罗大师不光相貌堂堂,举止文雅,学问很深,而且待人和气,一点架子也没有。他曾亲自给我们表演他的代表作红烧熊掌、一品酥方、干烧虾仁、清蒸足鱼、开水白菜、豆芽包子、萝卜丝饼、家常臊子面。” “他还谆谆教导我们说:‘烹饪之道,如火中取宝,火候第一,不及则生,稍过则老,争之于俄顷,失之于须臾;非言语所能传其妙,非笔墨所能尽其奥;要慎思,要实践,才能得心应手。’ “罗大师还有一个极大优长,就是强调烹调要立足于发展变化,要刻意求新,不墨守陈规。他再三对我们说:‘要举一反三,善于应用,只要是食物原料,都可以做成名菜上席。’罗大师这些话,实在是金玉良言,使我受益非浅,几十年来,都在指导着我的工作。” 王义均说,他在北京饭店学习期间,对他帮助最大的,还有特一级烹调师、中国粤菜大师康辉。王义均说:“我非常敬重康辉师傅。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,他虽然身怀绝技,却一点保守思想也没有。如他擅长广东菜的烧、烤、腊、卤、炸等技法,为了帮助我熟悉这些粤菜技法,他在烹制他的拿手菜烤乳猪、挂炉烤鸭、百花酥鸭、烩八珍、砂锅香肉、八宝莲黄鸡等菜时,就专门叫我去看他如何操作。他还谦虚地说;‘你们山东菜讲究一个鲜字,我们广东菜讲究一个嫩字,我看可以互相借鉴。’康辉师傅参加过许多重大宴会的设计工作,他也毫不保留地向我介绍了他的经验。这对我以后做好接待工作,都起了很大作用。” 据王义均说,他在北京饭店受教最多的,还有特一级烹调师、谭家菜高手彭长海。彭长海原本是大官僚谭某家的小工,非常聪明,十分好学,深得谭某的妻子、谭家菜创始人赵荔凤的喜欢,因而得到了谭家菜的真传。是周恩来总理对谭家菜十分重视,对彭长海的手艺也十分欣赏,请彭长海到北京饭店工作的。 说起彭长海,王义均感叹说:“别看彭师傅是个小工出身,讲起学问来,可头头是道。他对我们传艺时,首先强调说:‘谭家菜的最大特点,是选料极严,加工极细,火候要足,要原汁本味,甜咸适口,南北均宜。’他做起菜来,好似绣花,‘一针一线’,都非常认真。他在给我们表演他的拿手菜清汤燕窝、黄焖鱼翅、蚝油紫鲍、罗汉大虾、豉油活鱼、柴把鸭子等名谭家菜时,还一招一式地讲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能那么做,以便使我们尽快掌握要领。” 王义均还念念不忘地说:“在北京饭店学习期间,刘海恩师傅对我的帮助也很大。他也是福山人,特重乡情,原来在惠丰堂工作,认识人多,他给我介绍了好些朋友。他的朋友看着他的面子,教了我不少绝活。” 王义均外出“留学取经”的第三家,是鸿宾楼饭庄。王义均说,鸿宾楼的资格特别老,创办于清咸丰三年(1853),原址在天津市旭街(今和平路),1955年迁到北京,我们去学习时,还开在和平门外李铁拐斜街。鸿宾楼是北京最著名的清真菜馆之一,以烹制“全羊大菜”、河鲜海味和燕翅席、鸭翅席等享誉全国。 说起鸿宾楼,王义均不由竖起大拇指说:“他们的厨师,竟会用羊身上不同的部位为原料,做出128种菜肴,而且每种菜肴品味不同、风格各异,令人叫绝。老一辈名厨师宋少山、高维功,擅长扒、炸、烧、焖、?、炖等烹调技法。我在学习期间,特意留心学习了他们的名菜——鸡茸鱼翅、砂锅羊头、白蹦鱼丁、两吃大虾、炖蹄筋、莞爆散丹、玉米全烩、红烧羊尾等的烹调技法。后来,我将其中的许多优长,运用到了山东菜上,使丰泽园的菜肴增色不少。” 王义均说,他这次外出“留学取经”中,还到过玉华台饭庄,得到了全国闻名的淮扬菜高手张福祉老师傅的真传。 谈到这次外出“留学取经”,王义均还深有所感地说:“我们出去学习,也不是‘到处受欢迎’。有的老师傅生怕我们学了他们的手艺,平时多叫我们去干杂活,到了关键时刻,更要把我们支开。他们像防小偷一样,处处提防着我们。当时我很生气,真想捉弄捉弄他们。但一想到王万杰书记嘱咐的‘—定要谦虚谨慎’、‘不能丢人’的话,就没耍把他们。” 王义均开心地笑了笑,才接着说:“但是,我也牢记着王书记说的‘把本事学到手,取回真经,就是好样的’这句话。我还听一位师傅说过一句‘偷艺不算贼’的话。心想:‘你们既然把我当贼,我就来个偷艺,叫你们防不胜防。’当时,我把眼珠子瞪得大大的,仔细观察他们的操作技法;我把耳朵伸得长长的,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‘截留’他们的经验。这种做法虽说不太光明正大,却也学到了不少真东西。比如,骆驼的后掌为什么格外臊气(骆驼在棚中过夜时,后脚总踩在尿泥中),以及去臊气的方法,我就是哪工夫‘偷’学来的。” 说起“偷艺”的事,王义均还很有些激动。他说:“当时,我很受刺激。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:我当了师傅以后,绝对不让徒弟们再受这份儿窝囊气!” 王义均说话算数,他为师授徒后,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自己的诺言。关于王义均传艺授徒的情形,后文交代。 经过“留学取经”的王义均,回到丰泽园饭庄以后,在牟常勋、王世珍、郑福祥等鲁菜名师指导下,博采众长,使丰泽园饭庄菜肴的烹饪水平,又有了很大提高,《北京青年报》已称他为“小专家”。 全国解放后,丰泽园的厨师队伍,发生了很大变化。老一代名师郭友忠于1950年、吴行官于1952年、孙懋峰于1956年、康文明于1958年、朱家德于1958年、郑福祥于1959年,都相继离开了丰泽园。 到1959年底,丰泽园老一代名厨师,只剩下了牟常勋和王世珍。 上文内容摘自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 《王义均传》 黎莹 著 书号为 ISBN 7-80171-538-1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