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菜文化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会员

天津刘洪斌:联合国“御厨”

2010-12-9 07:11| 发布者: 管理中心| 查看: 1525| 评论: 0

他曾在1984年至1988年和1990年至1994年之间两度进入联合国宴会部担任“御厨”;他曾自学法语考到六级专业证书,并考取了以法语授课和考核的瑞士洛桑大学管理专业;他也曾彷徨于国际与国内管理理念的差距。有着这样的传奇经历,注定与众不同,行业内人说他是另类厨师,其实他只是更接近国际理念而已。他就是天津大厨刘洪斌。

“飞刀刘”的故事

      上世纪60年代末,16岁的刘洪斌和所有城市青年一样,下乡接受“再教育”去了,一下就被“发配”到了东北地区一个偏远的农村。与小小年纪不相称的,是他坚忍不拔的毅力,在东北那样艰苦的环境下,年轻的刘洪斌在1970年被选为全国知识青年代表,当时全国每个省只选调一个,刘洪斌作为天津的代表,被选送到了天津市商业财贸系统学校烹饪专业学习西餐。
      因为西餐漂亮的造型、毕业后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,学校里想学习西餐的学生很多,结果最后毕业分配实习单位的时候,学校不得不采取考核的方式选用。当时学习西餐的学生一共有200多人,最终选取了26名被分配到各个酒店的西餐部,刘洪斌当然是26人中的一人,他被分配到了起士林,学习俄式西餐和英法大餐。
      大概因为有过下乡插队那样辛苦的经历,对于饭店里的艰苦学习,刘洪斌觉得习以为常,别的实习生都在休息的时候,刘洪斌仍站在案板前,挥动着1.5公斤重的刀练习切菜。因为切得快,所以常常切到手,也因为不惜切到手,刀法就越来越快,因此同学们逐渐开始叫他“飞刀刘”了,一方面是戏称,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刀法真的很快。
      在起士林,刘洪斌跟随着来玉和、盛林发、付今南等师傅学习,在学习了一年左右的时候,因为表现出类拔萃,加上学校领导和单位领导都比较看好他,经撮合,刘洪斌和来玉和大师成了师徒。
      毕业之后,刘洪斌进入天津开发区的渤海度假村工作。1977年,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,刘洪斌报考了南开大学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,一边学习,一边工作。

选拔艳压群芳

      1983年,因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大厨合同到期,需要在中国重新招聘一个厨师补上那个空位,31岁的刘洪斌参加了联合国在中国的选拔。选拔初期很像今天的海选,先从区里选出突出者,再参加市级的比赛,市级比赛前两名再参加总决赛。
      总决赛一共有36个人参加,评委里没有一个是中国人,考核极其严格:进场要查身份,要检查厨师所带原材料是否安全,进场时间超过3分钟视为弃权,比赛过程中卫生习惯是否得当,保存原材料的方法是否合适,多余的动作多不多,仪态是不是大方得体,制作菜品的连续性是否强。这些都是评委考核一个厨师是否合格的标准。
      这次选拔的气氛特别紧张,幸运的是刘洪斌是那种特别厉害的比赛型选手。从6岁开始,刘洪斌就开始学京剧,7岁开始登台演出,按刘洪斌自己的话来说,他是从小就见过大场面的人,所以他说一比赛就特兴奋,再加上刘洪斌做菜一向以速度著称,在此次比赛中,他做的水晶大虾卷加3分,五层空间立体蛋糕加15分,烤冰淇淋加2分,艳压群芳,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冠军。当他出场时,评委都相当惊讶,他们在给菜品打分时,以为至少是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师傅做的菜,结果看到本人时,就像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。刘洪斌后来回忆说,其实那次我是超常发挥,有些老师傅技术比我好,但他们太紧张了。

日内瓦纪事

      在选拔赛上获得冠军的刘洪斌,很快就被派往了联合国[FS:PAGE]欧洲本部日内瓦,即将被他替回来的中国大厨将有一个月的时间和他交接工作。所谓交接工作,就是刘洪斌跟他一起干活,熟悉程序,了解宴会规矩等等。与此同时,刘洪斌也认识了联合国总厨师长 (在国内是钓鱼台国宾馆总厨师长) 侯瑞轩大师。到达日内瓦三个月之后,刘洪斌拜了侯瑞轩为师,并在候师傅的建议下,在联合国继续深造法式西餐。在大师的指点下,刘洪斌进步神速,很快,他在联合国就如鱼得水了,在经过批准后,常常自己创造出一些新的菜式。
      在日内瓦的日子是愉快的,这是一座花园般美丽的城市,他们一周休息两天,一年一次探亲假。平常的娱乐生活也颇为丰富,周末有舞会,还经常有好莱坞影星参加,刘洪斌可以与索菲亚·罗兰跳舞,还与她成为了好朋友。
      但在这座美丽的城市,也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。联合国的工作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,许多方面都严格得多,卫生安全是最重要的一环,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卫生,每个厨师身后都有一名卫生检查员如影相随:菜品中不能含有任何添加剂,生熟食品一定要分家,餐具消毒要彻底,每个菜要留样封存24小时。与此同时,个人卫生习惯也时刻被监督:每周必须理发,每天要刮胡子,做菜过程中手碰一下其他器具也必须重新洗手,每次进入厨房前都要按照规定换上干净的工作鞋,穿上整洁的连体工作服。在菜品制作环节上与国内也很不一样,国内的厨房分工很细:砧板、配菜、炒锅等等,但在联合国宴会部,一个菜品从选料、清洗、切配到最后制作成菜,都由一个人完成,每个人每次宴会会分配几道菜。这一方面是西餐的习惯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安全卫生考虑,如果有什么问题,根据留样的菜品可以追查到某个人。
      在这样严格的制度下,刘洪斌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,许多习惯到现在依然坚持着。在日内瓦工作期间,刘洪斌为多国元首制作过菜品,其中包括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、美国前总统里根、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等。1985年的一道“至尊大龙虾”,曾让里根和戈尔巴乔夫赞不绝口,坚持认为是艺术品而不忍下箸。

刘氏三鲜包

      在联合国工作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都很舒心惬意,一帆风顺,刚到联合国宴会部不久,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哈维尔·德奎利亚尔听说从中国天津来了个厨师,德奎利亚尔早就听说过中国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很有名,于是点名要刘洪斌做包子给他吃,还得是三鲜包。可刘洪斌从来没做过包子啊,面皮没问题,上学时就学过的,问题是他不知道狗不理的三鲜包都是什么馅。但秘书长钦点了,没办法,只得硬着头皮上。
      联合国宴会部有的是好材料,刘洪斌挑了三种材料:一两一只的大虾仔,海参,鲜猪肉,然后掺入鸭子汤,做成了两斤刘氏三鲜包。包子送到德奎利亚尔那里,德奎利亚尔吃得特开心,并嘱咐宴会部,他每周要吃一次刘洪斌做的包子。刘洪斌说:“后来越吃越多,他自己吃还不够,还带很多人来吃,有次秘书长带了一个代表团来吃我做的包子,当时我做了20多斤包子,没想到都被吃光了。”

弃刀从文

      在刘洪斌的传奇经历里,除了两度就职于联合国 (1990~1994在联合国美国总部纽约),还有一个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竟然自学法语过了六级。早在1981年的时候,刘洪斌所在的渤海度假村来了一批法国的石油勘探专家,他们长期住在那里,其时刘洪斌是餐饮部负责人,需要经常跟客户打交道,因为常常与法国专家接触,从他们那里初步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法语。到了瑞士日内瓦之后,因为要学习法式大餐,同时他也想日后能进入洛桑大学管理学院学习,他开始系统的学习法语。
&nb[FS:PAGE]sp;     刘洪斌学习法语的方法挺有趣,他说他每天拿出3小时来学习,前两个小时自学,背单词,后面一个小时,他就到当时联合国的电视大厅,电视里在播放法语节目,许多外国来的工勤人员听不懂法语,他就在一边充当翻译。有学习有练习,这样一来刘洪斌的法语进步特别大,连续学习7年之后,他回到天津,在国内考取了法语六级证书。
      1994年,刘洪斌在联合国美国总部纽约的合同到期后,他回到了中国,此时他的法语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去洛桑大学管理学院读书的愿望迫不及待想实现。在单位的支持下,刘洪斌再次飞赴瑞士,考取了瑞士洛桑大学管理学院,在那里全心全意地读了三年管理专业,直到毕业回国,从此正式将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带入国内餐饮管理中。

融合管理

      在瑞士洛桑大学,刘洪斌学的是运筹学,他说管理是营销的总和。尽管刘洪斌认为国际先进的管理知识在国内基本都是可以用到的,但中国的国情毕竟不一样,管理理念相对也不一样。在国外,人们的思维观念是:想的是什么,说的和做的就是什么。在国内,则有的时候想的是一套,说的和做的又是一套。国际与国内的这种差距,给刘洪斌带来了一定的烦恼。
      有一次,一个私人企业老板聘用刘洪斌做他们的管理总监,刘洪斌先跟私人老板讲了一些管理理论知识,结果私人老板说:“你讲的都是理论,没什么用。”刘洪斌说:“所谓理论联系实践,没有理论,怎么联系实践呢?就好比你打出租车,你总得有个目的地,而不是盲目地上车啊。”首先要有理论这个目标,然后让实践升华到理论,这是同样的道理。在刘洪斌的指导下,后来这个私人老板进步非常快。
      在了解到国内与国际这种差距后,刘洪斌认识到了国内的管理还在改进阶段,他不能操之过急,只能将国际管理理念慢慢渗透到国内企业,将国际与国内管理方法融合起来。刘洪斌说:“酒店管理无小事,作为管理者,主要要抓好工作作风,抓好中层干部,中层干部的素质一定要过硬。”在他管理的企业里,他在中层干部身上下的功夫很大,对他们不断地培训和考核,他跟这些中层干部说:“学东西的时候不要拿自己当人。管理手腕要铁,但又要区别于山大王式的管理,现代化管理,先要从理念上入手,要领导员工主动工作。”但人都是有惰性的,如何让员工主动工作呢?刘洪斌说:“我定期让员工自己写出自己的工作计划,这些计划不能大而空,不能一下就写一年的计划,这些计划必须细致,然后到了计划截止日期,我会拿出他们的计划核对他们的工作。计划是他们自己写的,那他们自己就会主动考虑如何完成它。”在刘洪斌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下,他培养出来的员工,去到任何一个地方,都有过硬的素质。
      目前,刘洪斌亲自打理着圣公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,这个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实体——下设七个餐馆、帮其他餐饮企业管理等等。在将国际管理模式彻底融入国内餐饮企业的道路上,刘洪斌说他还要不懈努力。

最新评论

站长联系方式:QQ 86783780 Email:mabuyukf@sina.com 电话:13963 1 56001 如您有什么建议、投诉或是合作,请电话联系 本站原创内容,发表者拥有版权,中国海参文化网拥有展示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! 版权纠纷请版权所有者寻找发行者自行解决,中国海参文化网尽力协助,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!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市菜文化网

GMT+8, 2025-4-25 17:50 , Processed in 0.078904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