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参,属海参纲(Holothurioidea),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软体动物,据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,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。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,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。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,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,海参同人参、燕窝、鱼翅齐名,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。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,也是名贵的药材。据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:海参,味甘咸,补肾,益精髓,摄小便,壮阳疗痿,其性温补,足敌人参,故名海参。现代研究表明,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、延缓性腺衰老,防止动脉硬化、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作用。 中国通称的海参,包括所谓“海黄瓜”的全部动物或指干海参。狭义的仅指海参属。海参属是海参纲最大的属,包括120多种。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或Holothurioidea1,100种无脊椎动物的统称。食用海参如海参属Holothuria、刺参属Stichopus和梅花参属Thelonota的种类。各地海洋中均有,多在浅水中,但有时也在深水中。主要产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。海参属的80~100种多在珊瑚礁。 海参的知识 海参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软体动物,据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,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。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,颜色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。它一般夏季潜藏于石头地下休眠,硬如坚石,所以捕捉多在冬季或春季。 海参对周围的水环境要求很高,怕油怕脏,一滴油或一根头发就能让它溶化成水,仅此一点就知道海参是多么环保的食品。 海参的价值 古人曰:能吃海里游的,不吃地上跑的。海洋生物是微量元素的宝库,海参、海水鱼、海虾等海洋生物中钙、碘、铁等含量是禽畜肉的几倍甚至几十倍。 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,也是名贵的药材。据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:海参,味甘咸,补肾,益精髓,摄小便,壮阳疗痿,其性温补,足敌人参,故名海参。 常食吃海参有的好处 海参生长速度缓慢,全靠人工潜海捕捉,营养价值丰富,因此十分名贵,所以中国早先的海参多销往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。日本孕妇很早就有吃海参的传统,现在许多日本女士一旦怀孕,仍然每天食用一个海参。海参有“百补之首”的美誉。 食新海参的特点 1、选用自己养殖基地无污染的新鲜海参,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2、采用先进的冷杀菌技术和无菌包装新技术,确保产品的优异品质 3、从捕捞到加工成成品,仅需24小时,加工时间最短,确保产品新鲜 4、加工次数最少,酸性粘多糖、胶原蛋白等营养物质损失最少,产品营养丰富 5、创新采用盒式包装,配备一次性刀叉,真正彻底地实现了开盒即食的特点 6、常温下即可保存,便于携带,非常适合在旅途中、办公室或家庭中取食 7、包装采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安全无毒的PP和PET材料,产品安全放心 8、 海参的成份 海参同人参、燕窝、鱼翅齐名,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,是一种高蛋白、高营养的食品。在海参干燥体壁的有机成份中,海参的蛋白质含量高达90%。海参含有18种氨基酸,10多种矿物质,如钙(352毫克)、铁、碘、锌、硒、磷、锰、钒等及VB1、VB2、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。此外,海参还含有一些特有的活性成份,如海参素、海参皂甙、酸性粘多糖、海胆紫酮、牛磺酸、谷胱甘肽等,这些成分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、提高记忆力、延缓性腺衰老、防止动脉硬化、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、糖尿病以及癌症等都具有很大的作用。 海参,属海参纲(Holothurioidea)。体圆柱状。口在前端,口周围有触手。肛门在后端。骨胳为各种微小的石灰质骨片。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。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。根据调查,我国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,其中刺参、乌参(Actinopyga miliaris)、乌元参(A.nobilis)、梅花参等经济价值较高。 刺参(Stichopus japonicus)也称“沙噀”。刺参科。体圆柱形,长20-40厘米。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。背面有4-6行肉刺,腹面有3行管足。体色黄褐、黑褐、绿褐、纯白或灰白等。喜栖水流缓稳、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。夏季水温高时行夏眠。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。再生力很强,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。可供食用。我国北部沿海出产很多,可人工养殖。梅花参(Thelenota ananas)刺参科。海参纲中最大的一种,体长可达l米。背面肉刺很大,每3-11个肉刺基部相连呈花瓣状,故名“梅花参”。又因体形很象凤梨,故也称“凤梨参”。腹面平坦,管足小而密布。口稍偏于腹面,周围有20个触手。背面橙黄色或橙红色,散布黄色和褐色斑点;腹面带赤色;触手黄色。常栖息于深3-10米而有少数海草的珊瑚砂底。泄殖腔中常有隐鱼(Carapus hoemi)共栖。分布于西南太平洋'我国产于西沙群岛。个体大,品质佳,为我国南海食用海参中最好的一。光参(Cucumaria japonica)也称“瓜参”,瓜参科。形似刺参。通常灰褐色,但也有暗褐、浓紫或黄白色的。体壁肉质,表面柔滑。口的周围有触手10个。栖于海中。可供食用。海棒槌(Paracaudina chilensis var)也称“海老鼠”,芋海参科。体呈纺锤形,长约10厘米。有延长的尾状部。口周围有15个触手。无管足和肉刺。体壁薄,稍能透视其纵肌和内脏。体色灰褐或黄褐。潜居沿岸沙泥中。泄殖腔中常有巴豆蟹(Pinnixa)生活着。我国南北沿岸常见。海地瓜(Acaudina molpadioides)芋海参科。体形和体色都象地瓜,故名。体呈纺锤形,长4-12厘米。前端较钝,有15个触手;后端有一明显的尾。体呈肉红色;体壁很薄,半透明。穴居浅海泥沙中。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以及日本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等地浅海。 海参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糖、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食品。几亿年的历史衍变,底栖礁丛、趋利避害的生活习性,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则,使海参体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,形成了近乎完美、均衡合理的营养结构,自古就被人们所认识。祖国医学认为,药食同源。食用海参将成为现代人养生调理、滋容美体、延年益寿的首选。 海参不仅被冠为肴品海八珍之首,而且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名贵滋补食品和药材。据分析,鲜刺参含水分76.5%,蛋白质14.1%,脂肪0.2-0.3%,灰分0.3一1.1%,热量94千卡:干刺参的成分为: 100克含蛋白质76.5克,脂肪1.1克,碳水化合物13.2克,灰分3.8克,钙357毫克,铁2.4毫克,硫胺素0.01毫克,核黄索0.02毫克,尼克酸0.1毫克。每公斤干海参含碘6000微克。海参虽含三磷酸腺管 ATP较少,口味度较差,但营养价值极高,因为它含有较高的光氨酸、精氨酸、松氨酸等,而且海参的蛋白质为水溶性,不需要盐、酸、碱及脂肪的帮助即可分解为各种极易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。古人虽不能分析海参的有效成分,但凭借千百年来的悬壶经验,对海参予以极高的评价。明代谢肇浙著的《五杂俎》一书中说:“海参……甚性温补,足敌人参,故名海参”。清代《本草以新》云,海参有 “补肾益精,牡阳疗萎”的功效。 现代医学证明,海参体内含有50多种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益的营养成分,其中蛋白质含量极高, 18种氨基酸、牛磺酸、硫酸软骨素、刺参粘多糖多种成分,钙、磷、铁、碘、锌、硒、钒、锰等元素及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。所含的18种氨基酸中,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。在中国人的眼中,海参的壮阳作用尤其突出。这是因为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, 是人体生命活动主要物质基础。其中海参精氨酸最为丰富,号称“精氨酸大富翁”。众所周知,精氨酸是构成男性精细胞的主要成分,又是合成人体胶原蛋白的主要原料,可促进机体细胞的再生和机体受损后的修复,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,延年益寿。故古代医人称海参“补肾经、益精髓、消痿涎,摄小便,壮阳,生百脉。”(《本草纲目拾遗》)。 不同海域、不同科类的海参还有不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我国学者从玉足海参体壁中提取的一种含岩藻糖L-fu cos的糖胺聚糖,即海参糖胺聚糖hGAG。在研究hGAG的抗肿瘤作用时发现其可以引起实验动物的出血, 从而使人们逐渐认识其抗凝作用。研究者曾用hGAG对正常人及心、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人进行治疗,发现其具有抗凝、降低血液粘稠度及降低血脂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抗凝系统的活性,延缓血栓的形成。 值得一提的是,海参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糖、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食品。几亿年的历史衍变,底栖礁丛、趋利避害的生活习性,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则,使海参体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,形成了近乎完美、均衡合理的营养结构,自古就被人们所认识。祖国医学认为,药食同源。食用海参将成为现代人养生调理、滋容美体、延年益寿的首选。 食补海参:《本草拾遗》称其补肾益精髓,滋阴壮阳,安胎利产,愈创抗炎,可明显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。 英文名称:seacucumbers,holothurians 海参定义:1.广义:包括海参纲所有的种类。 2.狭义:水产上的海参系指那些可供食用的干海参 名称: 1.菜单术语:“海龙”、“乌龙” 2.名称历史:中国古人率先给它起的名字 3.别称:“土肉”“海鼠”“沙噀”“海男子”“海瓜皮”“海黄瓜” 等别称 ,为海产棘皮动物门海参 纲动物的总称 生物分类:棘皮动物门,海参纲。海星、海胆等同为棘皮动物门 生存历史: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,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 始存在,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,有 海洋活化石之称。经历几次地球大 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,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。 形态特征:体呈扁平圆筒形,两端稍细,体分被、腹两面,身体柔软,伸缩性很大 长10~20厘米,特大的可达30厘米 触手轮形,17~30个,一般为 20个,触手坛囊发达 口在前端,多偏于腹面 肛门在后端,多偏于背面 背面一般有疣足,腹面有管足 海参触手:枝形触手见于枝手目海参 盾形触手见于盾手目和平足目海参 羽形触手见于无足目海参 指形触手见于指手目海参 海参触手的数目常为10个、15个、20个、25个或30个,一般均为5的倍数,但也有12个的 繁殖:育儿囊内发育-两极地区有少数海参有育儿囊构造,幼体在育儿囊内孵化发育 个体发育:受精卵→囊胚期→原肠期→小耳状幼体→中耳状幼体→大耳状幼体→樽形幼体→五触手幼体→稚参 分布情况:1.气候带:热带区(含海参产量的86%)和温带区(海参资源呈单种性,多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) 2.海洋分布:太平洋热带区和印度洋 3.热带区主要海参资源:黑沙参(Holothuria) 白沙参H.fuscogilva 糙海参(H.scabra) 多色糙海参(H.scabra versicolor) 棘辐肛参(Actinoproga) 乌皱辐肛参(A.miliaris) 梅花参(Thelenota ananas) 绿棘参(Stichopus choloronotus) 花棘参(S.variegatus) 4.温带区主要海参种类:东岸以美国棘参(Psrastichopus californics)为主 西岸以棘参(S.japanicus)为主 5.温带区主要海参分布:中国、日本(主要产区在北海道)、韩国、加拿大(全部产区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)、美 国(主要产区在华盛顿州)等 6.温带区主要海参资源:刺参(S.japanicus Selenka) 花刺参(S.vsriegates Semper) 绿刺参(S.chloronotus) 梅花参(T.ananas) 黑乳参(H.microthele) 生存环境:1.水深:从潮间带到 8000 米的深海,甚至万米的海沟,海参都有栖息 2 .运动:底栖-匍匐式:体先收缩后伸展,呈蠕虫状 浮游-少数: 生理特性:1.变色: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而变化体色。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,为棕色或淡蓝色;而居住在在海藻、海草 中的海参则为绿色。海参的这种体色变化,可以有效的躲过天敌的伤害。 2.休眠: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时,刺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,潜藏于石底,背面朝下不吃不动,整个 身子萎缩变硬,如石头般。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。海参一睡就是一个夏季,等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 活动。 3.天气预测:海参能预测天气,当风暴来临前,它会提前躲到石缝里。 渔民利用这种现象来预测海上风暴的 情况。 4.排脏逃生:当遇到天敌偷袭过来时,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,让对方 吃掉,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,逃的无影无踪。这叫排脏功能。当然,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 掉,大约50天左右,它又会长出 一副新内脏。 5.分身:将海参切为2段投放海里,经过3—8个月,每段又会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。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 领,当条件适宜时,能将自身切为2段,以后每段又会长成一个海参。海参的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 直是医学、生物工程学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讨的 问题。 6.排异功能:有人做过实验:用针线或铁丝穿透海参肉体,打上死结, 用不了半个月,海参就会将异物魔术 般的排出体外,而海 参的肉体不留任何痕迹。 7.铁球之谜:海参的皮下贮存一个小的纯铁球。小铁球的直径只有0.002毫米。至今也无法解释这个小铁球是 怎样形成的,对海参有什么作用?据猜测这个小铁球可能是作为食物困难时的贮备,以备可以 用体内的纯铁球与贫血食物进行组合。 8.海参自溶:当海参离开水后在短时间内会自己融化掉,化作水状,溶解地无影无踪,海参在生长8年后,也 会自溶在大海里。干海参接触到油性物质也会自溶。 海参种类;1.数量:全球有记录的海参有 1100 余种,可供食用约40种 我国海域有 140 多种,可供食用约21种 2.中国海参主要种类:根据海参背面是否有圆锥肉刺状的疣足 刺参类 刺参科 仿刺参 (灰刺参、刺参、灰参、海鼠)(S.japanicus Selenka) 梅花参 (凤梨参)(T.ananas) 绿刺参 (方柱参、方刺参)(S.chloronotus) 花刺参 (黄肉参、白刺参、方参)(S.vsriegates Semper) 光参类 海参科 图纹白尼参 (白瓜参、白乳参、二斑参)(B.marmorata jaeger) 蛇目白尼参 (虎鱼、豹纹鱼、斑鱼)(Bohadschia argus jaeger) 辐肛参 (石参、黄瓜参)(Actinopyga lecanora jaeger) 白底辐肛参 (靴参、赤瓜参)(A.maruitiana Quoy&Gaimard) 肛参 乌皱辐肛参 (乌参) 黑海参 玉足海参(H.leucospilota) 黑乳参(H.microthele) 糙海参 瓜参科 方柱五角瓜参 裸五角瓜参 瘤五角瓜参 芋参科 海地瓜 (茄参、海茄子) 海棒槌 (海老鼠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